堪祖蘇南給稱仁波切七月三十一曰於台灣多傑林巴佛學會教學開示分享法訊。
感謝佛學會教學組弟子打字教稿整理。
仁波切開示,不論我們修「上士道」或是「下士道」,都應該要先去修心,轉心是十分的重要的。我們的心要能轉化或者是向佛法,這是十分的重要。以「上士道」方式來講,轉心的辦法就是修五加行的法門。在五加行裡面有一個消除身業障、言業障的的善巧法門,這些全都是為了修行的灌頂、修行的善巧,是一個前行的法門。
一般「下士道」算是普遍的,以佛教來講它並沒有所謂的前行或者加行,大部份都是從止觀開始禪修、禪定,是由禪修開始進行. 所以禪修就是心可以靜下來的一個法門。心靜了之後,心就不會跟著染著的念頭走,心能夠被掌控。這個掌控並不是把心定在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點上,而是心能夠自在,你可以掌控這個心,而這樣的一個方式的善巧法門,就稱之為禪修或觀修。
以「上士道」來講,五加行觀修之後就會進入到一個正行的法門,這些也是修心的前行,修心的善巧法。若不是藏傳佛法或「上士道」的法,一般來講那禪修就是一個修心的主要善巧法門,也是修心的一個前行法,有禪修了之後你的心能夠靜,靜了之後你才能夠修正我們的心。
如果各位有修五加行的話,那我們就依加行的順序來觀修,也就沒有所謂禪修的這個問題。沒有修加行的人,若特別想要修心,那我們可以利用禪修的方式來觀修。那若有修加行的人,你想要另外再修心的話也是可以從這個禪修學習。
禪修的部份,身體的姿勢十分重要,身體一定要端正,身體如果端正它可以影響到心情、心態。因為心跟身體是有密切的關係,你身體的姿勢沒有很自在的、輕鬆的話,它一定會影響你的心,你的心想要清淨自在的話是行不通的。所以一個如法的修行者或如法的禪修行者,我們的身體會採毗盧七支座:雙腳是金剛跏趺座、雙手結定印、脊椎伸直、前胸要放寬、頭部要微往前傾下巴微收、舌頭抵上顎、眼睛看鼻子,這是大日如來佛坐的七種姿勢。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姿勢,來影響我們的心,讓心能夠靜下來。所以在坐姿方面可以的話,可以採用毗盧七支坐。
我們的心,也就是念頭,是跟著身體的「氣」或者說是「風」走的,所以說我們的心跟這個「氣」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氣」住在那裡呢?它住在脈裡。而脈靠誰?它靠肉體。氣調好它可以幫助你的心,而氣是流通在脈裡,所以脈直氣就會順暢。而脈是靠肉體,所以身體姿勢直,會幫助你的脈。禪修當中第一個就是要身體端正,身直脈就直,脈直氣就順暢,氣順暢就會幫助你的心靜下來,心靜下來就不會有浮動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姿勢十分重要的原因。姿勢坐好後,做九節佛風. 若不會,只是要修心的話,可以依剛剛說的,第一個要身體姿勢端正,端正之後首先要吐氣。吐氣時把身體內染著的穢氣用力的吐出去,吐完後再慢慢吸進來,氣灌入丹田,閉在丹田裡面。如果有修氣功的人,氣有分上氣(上半身的氣)及下氣(下半身的氣),上下氣在丹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閉氣在丹田。如果我們對氣不是那麼熟悉的話,你要做閉氣是十分的困難,所以只能用觀想,觀想把染著的氣用力吐出去,然後大自然的氣進來,進來後在丹田閉氣。但這閉氣並不是要我們停止呼吸,只是觀想在這邊閉氣,之後,你還是照著平常的時候吸氣和呼氣。
假如我們禪修並不是要來針對儀軌,只是要來修心,例如你有時瞋恨的情緒上來,這個時候你可能是愚昧的情緒,或者是貪著的情緒上來,而這情緒上來的時候你會非常的浮動,就是有複雜的念頭跟情緒,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吐氣。如果你是瞋恨的情緒,那吐氣時觀想你瞋恨的情緒吐出去、排出去。如果你是貪著的情緒,那就觀想你貪著的情緒排出去。吸氣時,就觀想可對治這些貪著、瞋恨的念頭,如:慈悲、忍辱等這些的能量、力量,把這些吸進來,用這樣的方式來滅寂,這樣可以改變你的情緒使心寧靜,這些是沒有跟儀軌連在一起,是針對要修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的一個法門。
這個時候我們不要有其它任何的想法,讓你的心暫住在你的情緒上。假如是瞋恨,你就暫住在瞋恨上然後吐氣吸氣,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治。吐氣時嘴巴鼻子可以同時一起呼氣,同時一起吸氣,嘴巴不必刻意要閉起來,也就是嘴唇沒有碰到,是自然的姿勢就可以。嚴格來說我們修氣功的時候,吐氣是絕對不可以從嘴巴吐氣,但是我們現在是只有在修安止禪修,使心靜下來的法門,這部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剛剛所講的是我們修心、禪修的一個次第,就是你的一念專注在念頭上,不論是瞋恨的念頭或者是貪著的念頭或者是愚昧的念頭,然後用吐氣吸氣的方式一念專注。如果你的念頭可以專注,也就是你吐氣吸氣並且把心攝在情緒上,如果能在情緒上這樣練習並熟悉的話,那你可以進入下面的步驟。在你前面放水晶或珊瑚或者法器 (如: 普巴杵、鈴) 或酥油燈,或任何東西都可以,心攝在你前面的這個東西上面,就是一念專注在那個地方,這樣練習。我們的心攝在這些對境上面,一念專注就是沒有任何的念頭,一念專注在那個地方,這樣慢慢的你的念頭就會消失,心就可以靜下來。
下一步,也就是無相禪修,也就是說沒有對境的東西,直接在心裡面去修,就是在心裡面觀想一個畫面的方式來修。我們在禪修的順序上一定要先關閉染著的、不好的念頭,然後產生好的念頭、善的念頭。接著,好的念頭也要去斷滅,不可執著在好的念頭,之後在沒有任何的念頭當中靜下來,也可以說是在自性當中靜下來。在修的過程是可以交換的,有時候你可以專注在呼吸方面,有時候你可以專注在對境的東西上面,有時候你可以專注在你的心,可以觀察你的心是從那裡產生的、安住在那個地方、之後消滅在那個地方。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大家大部份的想法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定不可以有念頭,一定要斷這個念頭,我們會強迫地去斷這個念頭。而實際上呢?我們不一定要用強迫的方式或者費力的方式來斷滅這個念頭。我們有時候可以用觀修禪修的.
尤其是對一個初學者,我們不可以用一個強迫的或者是費力的方式來斷這個念頭。舉例來說,我們在禪修當中,可能你會聽到聲音,不管是狗叫的聲音或者是車子的聲音或者任何的聲音,你就不要去管,你念頭就跟著聲音走,走了之後再回來,回來之後我們就可以安住在心上面,所以我們不要去刻意去斷這個念頭,你就自然的隨順,那這個就叫做自住,安住在原始的點或者是自然的方式來禪修。
很多修行的人或者是禪修的人在問:一靜坐或者打坐念頭就特別多,或者觀想本尊也觀想不起來,或者念頭往往沒有辦法定或者斷或者避。然而對我們一個初學者來講,能夠避這個念頭或斷這個念頭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或者你要能夠清楚觀想本尊也是很困難。所以對我們初學者來講,應該先不要去避這個念頭,我們用順著念頭修,因為禪修本身也是一個念頭,所以一定是用念頭來對治這個念頭、念頭來觀念頭。所以禪修本身也是離不開念頭的。我們不可能馬上就會達到升起次地,也就是觀想到這些本尊的畫面時都能一清二楚的顯現出來,所以我們應該要先隨順這個念頭,不管你的念頭是好的或者是壞的,然後你逐步逐步的改變念頭使它成為一個好的念頭。成為善的念頭之後,開始要去控制念頭,然後接下來靜,最後逐步逐步滅寂。
我們打坐剛開始不可以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夠觀想很清楚或者是整個念頭能夠斷、定或者心能夠可以控制,這些是十分的困難。所以以前禪修的高僧大德說:初學禪修者的心要像手上的唸珠一樣,就是唸珠你放在那裡它就會停留在那個地方,不管你是放在桌上或任何地方。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習,是要學習讓心能夠靜下來,那靜了之後若起了念頭的話,那我們就隨順這個念頭,我們不必刻意的去避這個念頭。
對初學者來講,隨順這個念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不是你想跟著它這念頭就會跟著它走,所以能夠隨順念頭也是十分的困難。 因此要逐步的學習,要把不好的念頭轉化為善的念頭,之後再修升起次第的觀想本尊、賜加持等等的這些觀想的部份。等這些個念頭可以轉化為善的之後,自然就會進入到圓滿次第。而已經到了圓滿次第的時候,你的心是已經可以轉化、變化。所以你可以掌控這個心。
能一剎那間入定或者是進入狀態,這都不是那麼容易的。因此我們初學者不可以剛開始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斷一些念頭或者能觀想清楚或者能定下來,這些是十分的困難。我們應該是要逐步逐步的練習,不管是有好的念頭或者壞的念頭我們隨順著念頭,然後慢慢可轉化念頭,接下來再靜下來。所以我們剛開始的安止禪修,所謂的安止是指心能夠定、靜的一個善巧法門。
舉例,一個愛喝酒的人,他喝酒已上了癮,你今天叫他明天戒酒,這對他來講是十分的困難,並且也會影響他的身體的狀況。所以戒酒也是必需要慢慢的戒,同樣的若是吸毒上癮的人,如果要他馬上戒,可能他的毒癮也是會馬上發作,所以戒毒也是要慢慢的戒。同樣的,我們貪瞋痴的習氣是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所以我們要能夠馬上斷除貪著、瞋恨、傲慢等這些染著的念頭是十分的困難。我們必需要逐步的來練習,所以在密乘金剛乘講的是不願去對治,而是:貪著用貪著來轉化、瞋恨用瞋恨來轉化,它不像是波羅蜜法門。波羅蜜法門若是要對治貪著就觀想無常、或者是染著骯髒等的方式。 對於初學者來講,我們不會跟他說要馬上斷這個念頭,而是要用念頭來觀察念頭,轉變你的念頭才是十分的重要。所以安止禪修並不是著重在於儀軌,這是簡單的修心,或者是你要改變你的心態的一種禪修的方式。
仁波切慈悲教學開示分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欢迎加关注






![Again [Yeshe Tsogyal] asked: Pay heed to me, great master! How should a yogic practitioner bring forth enhancement through dispelling the hindrances from the path?
The master replied: Tsogyal, bringing forth enhancement on the path has three points: removing the faults that prevent enhancement, laying the basis for enhancement, and endeavoring in the methods for enhancement to occur.
First, the root of faults is nothing other than your ego-clinging, the attitude of deluded fixation, so cut the ties of ego-clinging! Cast away the fixation on enemy and friend! Forsake worldly concerns! Abandon materialistic pursuits!
Engage in nothing but the Dharma from the core of your heart! Just as a seedling doesn't grow on a stone, there will be no enhancement without removing the fault of ego-clinging. You should therefore abandon the root of all evils, ego-clinging.
Second, for laying the basis for enhancement, persevere in whichever path you have entered and exert yourself in manifesting some qualities. Engaging in numerous practices without training in one will not bring success. Understand the key point of engaging in and turning away from the path: engage in whatever [path] you have experience and turn away from other practices!
Concentrate wholeheartedly until you become established in that practice. You cannot grasp for a higher path without depending upon the one below. By training like this, just like planting healthy seeds in fertile soil, you will gain experience, see your essence, and progress. In short, intensive training is the basis for qualities to arise.
Third, regarding bringing forth enhancement, there are two poinrs: enhancing the particular path you are on, and enhancing the newly arisen experience and realization.
If you don't make any progress while practicing a teaching on means (upaya), the means have become one-sided due to clinging to concreteness and attributes. Bring forth enhancement by knowledge (prajna), understanding that all phenomena are devoid of self-nature.
If you don't make progress while practicing a teaching on knowledge (prajna), the knowledge has become a shortcoming due to your one-sided clinging to emptiness. Focus on the vital point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bring forth enhancement through the teachings on skillful means (upaya).
In the same way, to not progress while practicing shamatha is due to the fault of not understanding the natural state. Bring forth enhancement by means of vipashyana, the recognition of the true state.
Not to progress while practicing vipashyana is due to the shortcoming of too-brief a period of stillness. Bring forth enhancement by means of steady mindfulness and shamatha. Likewise, understand this same principle with all types of meditation and post-meditation states.
This is the key point for bringing forth enhancement in all types of daily practice.
- Advice From the Lotus Born - Rangjung Yeshe Publications](https://scontent-b-sjc.xx.fbcdn.net/hphotos-xpa1/v/t1.0-9/p75x225/10347535_1529597643924346_5298949501866288415_n.png?oh=8daece65864e5ef3aff3f8d43b23dff7&oe=54B0CA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