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答疑茶葉農殘:茶葉不等於茶湯,殘留不等於溶解
中國茶訊
眼下正是春茶大量上市的時節,隨著茶葉的熱銷,關於茶葉農藥殘留的“老話題”再一次成為消費者關心的熱點。特別是有媒體報導稱,近期我國多批出口茶葉被歐盟通報和退運,原因是農藥殘留專案不符合歐盟檢測要求。不少網友擔憂,國內銷售的茶葉是否也存在農殘超標問題。
農藥殘留的茶葉能不能喝?國產茶葉的農藥殘留問題是否真的那麼嚴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元茶業領域的專家。專家們共同的觀點是,國產茶葉的品質安全水準總體上是不錯的,大家應理性看待茶葉農藥殘留問題。
茶葉農藥殘留是客觀存在
「茶葉農藥殘留是客觀存在的,茶葉裡一點農藥都沒有,從目前的生產條件來說,是不太可能的。」我國茶園農藥殘留研究的創始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院士開門見山的一句話,讓記者有些意外。
陳宗懋認為,對於包括茶葉在內的大部分農產品[3.76%資金研報]來說,防治病蟲害就離不開農藥。但是,農藥殘留與農藥殘留超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關鍵在於殘留量」。2012年一個環保組織曾經發佈過一條檢測報告,稱多個知名品牌的茶葉都被查出有農藥殘留,引發消費者的廣泛關注。但實際上對比國家
標準,這些茶葉的殘留量都大大低於國標,是完全合格的。「有的消費者一聽到有農藥殘留,立馬就覺得這茶不能喝了,這是非常錯誤的。」
判斷茶葉農藥殘留是否超標的依據就是國家標準。4月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和農業部聯合發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4),將從8月1日起施行。該標準中規定了368種農藥在食品中的最大殘留限量,涉及茶葉的共有27種農藥。
記者對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2763-2012)發現,新標準增加了3種農藥在茶葉中的最大殘留限量,分別為喹蟎醚(15mg/kg)、氯噻啉(3mg/kg)、噻蟎酮(15mg/kg)。
更應關注農藥溶解率
與普通消費者關注茶葉殘留數值不同,專家們更看重的是農藥的溶解性。「這很好理解,我們中國人主要是喝茶,而不是吃茶葉。因此,判定茶葉農藥殘留的依據,應該是茶湯,而不是茶葉本身。」據悉,陳宗懋多年來一直呼籲茶葉農殘檢測中應「棄茶用湯」。
茶湯和茶葉的區別在哪兒?福建省農科院茶科所副所長吳光遠指出,茶葉中的農藥殘留在泡茶中的浸出率與農藥在水中的溶解度密切相關。農藥在水中的溶解度愈
高,在泡茶時進入茶湯中的浸出率也愈高。而目前茶葉之中大部分農藥都是脂溶性的,不溶於水。換句話說,茶葉有農藥殘留並不意味著會進入茶湯,被人喝進肚子
裡。
記者查閱資料後獲悉,按照溶解度分類,農藥可分為脂溶性農藥和水溶性農藥兩大類。這兩類農藥在有機溶劑和水溶劑中的溶解度存在明顯差異。脂溶性農藥殘留量
和實際溶解於茶水中的含量相比差距很大。據吳光遠透露,目前我國茶葉農殘檢測用的是有機化學方法。但一般來說,茶湯中農殘溶解量只是有機化學檢測量的
10%~20%。
陳宗懋說,隨著社會對於茶葉品質安全的持續關注,目前茶葉種植中使用的水溶性農藥相比過去少了很多,但也還有一些。因此他呼籲國家進一步嚴格水溶性農藥的
殘留標準,加大力度用脂溶性農藥替換水溶性農藥,並幫助茶農樹立科學的因需施藥觀念,進一步提升企業茶葉生產加工的全程清潔化水準。
茶葉農殘標準的中外之別
在茶葉農藥殘留這個問題上,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歐美等國的標準往往要高於我國標準。比如最新的歐盟法規EU87/2014將茶葉中的啶蟲脒、異丙
隆、啶氧菌酯和嘧黴胺的殘留限量加嚴了一倍,並對我國茶葉增加了唑蟲醯胺殘留的檢測。而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
(GB2763-2014)中,並沒有規定茶葉中唑蟲醯胺的最大殘留量。
中國茶葉農殘標準是否過低呢?對此,陳宗懋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目前的標準與我國現有生產條件是配套的。從品質安全角度來看,制定殘留限量有一個100倍的安全係數。因此,只要在限量值以內的茶葉,是不存在安全問題的,大家可以放心飲用。
陳宗懋還從貿易壁壘角度進行瞭解讀。他說,從世界範圍看,茶葉的生產量大於銷售量,是買方市場。在標準問題上,茶葉生產國和消費國之間會有利益的博弈。歐盟茶葉主要靠進口,因此,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也有樹立貿易壁壘的考慮。
有空,來「茶藏」喝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