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乘次第教授 - 1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 義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 義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金剛密咒乘更勝於性相乘之理
《山頂明燈》談到:「雖陷依理不迷惑,遠離苦行重方便,金剛密咒乘更超勝。」此意為金剛密咒乘無論見地、修持、行持與果位,都比性相乘殊勝。主要原因是金剛密咒乘擁有:見地不迷惑、眾多方便、遠離苦行、根器犀利之特點,因此超勝於性相乘。並非教法有所優劣、高低差別,只是說明道有遠近、快慢的差異而已。
性相乘是遠道,金剛密咒乘是近道、速道。在方便上也有甚深、不甚深的差異;在抉擇見地上有現前、不現前的差異。在道位修持上有直接、不直接的差異。雖然有這些差別,但在本質上並沒有優劣高低的差別。
修部八大言教的教授談到:「聲聞、獨覺、菩薩三乘的本智從背後形成。葵亞、烏巴、優嘎(事續、行部續、瑜伽續)三乘的本智從前方形成。瑪哈、阿努、阿底三乘的本智從體內形成。」這樣的形成方式說明三乘,或九乘道遠近、快慢的方式。
修部八大言教的教授談到:「聲聞、獨覺、菩薩三乘的本智從背後形成。葵亞、烏巴、優嘎(事續、行部續、瑜伽續)三乘的本智從前方形成。瑪哈、阿努、阿底三乘的本智從體內形成。」這樣的形成方式說明三乘,或九乘道遠近、快慢的方式。
性相乘談到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必須要經歷五道、十地的次第,圓滿斷證的功德,如理受持而逐漸解脫。最後圓滿三大阿僧祇赲的資糧,才能成就無上果報。這是本智從背後形成的方式。釋迦牟尼佛的根器比其他佛更為犀利,所以經歷三大阿僧祇赲。其他佛要成就佛果,則不止經歷三大阿僧祇赲,而是更多赲。由於時間久遠,因此說本智從背後形成,這是形容道的久遠。
外三密之見、修、行、持
金剛乘外三密是:葵亞、烏巴、優嘎(事續、行部續、瑜伽續)三乘。此三乘都有各自的宗義,及各自的見地、修持、行持與果位。
見 地:雖然稱為外三密,而有自己的見地、修持、行持與果位。然而其見地仍以中觀應成派為主。沒有較中觀應成派更為超勝的見地。
薩迦班智達曾說:「若有更勝中觀應成派的見地,則成戲論之見地。」意思是中觀應成派的見地是離戲論的見地,若有比這更高的見地,則為戲論的見地。所以沒有比中觀應成派更高的見地。追隨薩迦班智達的智者,或以顯乘為主的大師們,都依此主張。
但是舊譯寧瑪派有人主張:「性相乘的見地究竟以中觀應成派為主,但是密咒乘的見地更超勝於中觀應成派,更加甚深。」薩迦班智達談到喜金剛拉渣,他的見地是:「明空雙運,輪涅無別。」這樣的見地相較於中觀應成派而言,更加甚深,更加明白。尤其在舊譯寧瑪派也主張,密咒乘的見地更超勝於性相乘的見地。因為相較於性相乘而言,密咒乘的見地更加甚深,更加明白。例如:從遠方看大海都是一片藍色,越接近大海則看得越詳細、越透徹,不再認為海水是藍色。其間有著明不明白的差別。
以上說明的是見地部份。除了見地之外,還有修持。
修 持:例如葵亞,行者與本尊的關係如同君臣或主僕般修持。烏巴是自己與本尊之間的關係如同親友般修持。優嘎則認為自己勝於本尊天,以這樣不同的方式修行。
由於有不同的修持方式,求取成就的方式也有不同。例如葵亞,由於行者與本尊的關係如同君臣或主僕,因此無論共與不共的成就,都是本尊天的惠賜,就好像由於今天將主人服侍得很好,而獲得主人的獎賞。因此若自己的誓言、戒律、信心毫無錯誤而修持,將由本尊天賜下成就。以這樣的方式求取成就。
烏巴是自己與本尊之間的關係如同親友般,求取成就好像親友彼此交換物品般。優嘎視自己勝過本尊天,若能如理修持本尊天的身語意,就有權利享用殊勝受用的成就。這是外三密生起次第談到的自生本尊、對生本尊,由於自生本尊天向對生本尊天求取成就時,有不同的方式。
外三密並沒有佛父、佛母等合的生起次第。葵亞觀修本尊天時,會觀修自己對面的對生本尊,即使有佛父佛母,但是雙方只能對視,不能執手,不能有身體的接觸。烏巴觀修本尊天時,可以持手,可以有身體的接觸,僅此而已。優嘎的佛母可以坐在佛父的懷中。
若嫺熟生起次第,觀看本尊天的身型姿態,就可分辨出葵亞、烏巴、優嘎各自的本尊天。無論是泥塑或彩繪,由身體形態就可以分辨出是屬於什麼密續的本尊天。
行 持:外三密於行持上有各自的特點。外三密的行持主要以火供為主,會一而再的行持燒施,並以息災的燒施為主。並且強調沐浴,一日三次、夜三次的沐浴,一天洗六次澡。衣服顏色以白色為主。飲食以潔淨為主,以三白三甜的素食為主。
果 位:葵亞能於十六世成就,烏巴於七世中成就,優嘎於三世中成就佛果。這是為什麼八大言教提到,外三密的本智於前方形成。外三密雖然是遠道,但最慢十六世成就佛果,中等七世,最快三世成就金剛持的果位。這也說明了,無論是否證悟見地,無論見地是否甚深,由於有著斷證、淨穢、取捨的分別妄想,有著善惡、優劣、分別的緣故,導至影響證悟的時間。
九乘次第教授 - 2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 義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 義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內三密之見修行果
外三密之上有內三密:生起次第的瑪哈瑜伽、言教的阿努瑜伽、大圓滿的阿底瑜伽。修部八大言教說:「內三密的本智由體內形成。」
瑪哈瑜伽:有自己的道,最初談到見地。
見 地 - 以「等淨二諦無別」為主。由於有這樣的見地,修持時觀一切顯現、聲響、尋思,都是本尊天身語意的自性。本尊天清淨身語意的自性也是自己的自性,本尊天與自己是無二無別的。金剛密咒乘有所謂的「果為道用」。意思是佛果的身語意功德,無論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一切果的功德,在因位時即引為道用。
見 地 - 以「等淨二諦無別」為主。由於有這樣的見地,修持時觀一切顯現、聲響、尋思,都是本尊天身語意的自性。本尊天清淨身語意的自性也是自己的自性,本尊天與自己是無二無別的。金剛密咒乘有所謂的「果為道用」。意思是佛果的身語意功德,無論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這一切果的功德,在因位時即引為道用。
修 持 – 將果位的功德,於因位引為道用,如此修持方式,在性相乘是不具備的,對性相乘而言是遙不可及。性相乘說佛果的功德如何如何,將來總有一天會證得果位的功德,而發願成就果位。無法將果位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身語意功德,做為道用。不能認為這些都是與生具來的,所以無法觀五蘊、六界、六入等為清淨的本尊天及天女,因此無法修持生起次第,顯現、聲響、覺知是本尊天,與自己本來無別。不能擁有本來如是、如實的生起次第。
因此瑪哈瑜伽具足生起次第,能夠視一切顯現、聲響、覺知是清淨的蘊、界、入,視本尊天的身語意與自己的身口意是無二無別的。這樣的修持方式是外三密所不具足,唯有內三密才具足的修持方式。在生起次第中,視五蘊為五方佛,五界為五方佛母,六入為天尊天女。依如此見地而修持。
雖然我們依然為血肉之軀,是眾多微塵所聚集而成。若擁有瑪哈瑜伽的見地,或瞭解一切萬法都是平等清淨、二諦無別,就能瞭解蘊、界、入本來都是清淨的,因此五蘊為五方佛父、五界為五方佛母、六入或十二入都為天尊或天女。
瑪哈瑜伽又談到三座壇城的見地。三座的見地是指:五蘊、五界為佛父及佛母座,六入是天尊天女座。普賢密意總集不斷強調五蘊與真實意,關鍵而言是本來清淨。這雖然是瑪哈瑜伽、阿努瑜伽的見地,但也是大幻化網的見地。若能瞭解三座壇城,就能瞭解為何一切萬法本來清淨。因為于真實意上是本來即清淨。
行 持:以解脫和合與淨行,為主要的行持。但實際上瑪哈瑜伽並不以行持為主,而是以見地為主。相反的,外三密以行持為主,並不以見地為主。瑪哈瑜伽的見地廣大、明白、甚深、高尚,不存在淨與不淨,善與不善、優劣、高低;不存在取捨,以無取捨的方式行持淨行。因此所謂的淨行,是擁有高尚的見地之後,才能真正具足能力去守護、維持的。
果 位 - 瑪哈瑜伽談到:「於一生一世成就雙運金剛持的果位。」即於今生獲得果位。
果 位 - 瑪哈瑜伽談到:「於一生一世成就雙運金剛持的果位。」即於今生獲得果位。
九乘次第教授 - 3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義譯師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義譯師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內三密之見修行果
阿努瑜伽:
見 地 - 圓滿次第的見地即是氣的見地,強調壓制氣的要點。雖然談到氣脈明點,但是只談到壓制明點的要點而已。要壓制的是氣脈的要點,其中又以氣的要點為主。因為氣脈的要點具足的是一切浩瀚的壇城輪,這樣的壇城輪是主尊與眷屬皆完整齊備的。氣脈明點的關鍵是氣,需認出氣的體性是什麼?性相是什麼?勢力是什麼?分別是什麼?以這樣的方式說明。要能認出業氣是什麼?何謂本智之氣?何謂清淨氣?何謂濁氣?何謂粗分氣?何謂細分氣?要能分清楚氣的濁、清、粗、細,以及業氣、煩惱氣、本智氣各自的差異。
修 持 - 以這樣方式壓制氣脈的原故,可產生明空的覺受。明空的覺受產生之後,要能將氣與見地結合、氣跟本智結合、氣與覺性結合。以這樣方式壓制氣脈的要點。
這樣的修持方式,在大幻化網中也談到。但大幻化網續所說的是,壓制心間不壞的明點,這指的是心間五大種的精粹,也就是氣。
壓制要點指的是什麼?好比電腦的快速鍵。若能掌握快速鍵的話,就可以快速的開機、關機。否則就要花較多的時間處理,這就是沒有掌握要點的原故。身體就像電腦一樣,若能壓制身節氣脈的要點,本智之氣如實現前。即能夠利用本智之氣所呈現的覺性,成就佛果。
「三壇城」也是阿努瑜伽的見地:方便(普賢佛父的壇城)、勝慧(普賢佛母的壇城)、大樂(法子菩提心的壇城)。三壇城的見地指的是樂空雙運的見地,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子菩提心。法子菩提心指的是紅白菩提,所緣是紅白菩提,是透過拙火的上昇下降(融降)來修持。透過拙火的上昇,融化白菩提的明點。由於下降的原故,產生四喜、四空、四本智,因此現前證悟四空性。其中又分為順生跟逆轉的融降。
順生:從上而下,引發四喜、四空,證悟四本智。
逆轉:從下往上,生起四喜、四空,證悟四本智。
逆轉:從下往上,生起四喜、四空,證悟四本智。
以這樣的方式可以證悟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這時的喜可分為喜中之喜、喜中之勝喜、喜中之殊勝喜、喜中之具生喜。以這樣的方式反復輪番證悟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因此證悟的是樂空具生智。這是因為有猛力壓制氣脈明點的關鍵,所產生的證悟。
吉美林巴尊者或密勒日巴尊者以這樣的方式修習拙火,打開喉輪的脈結。因此無論顯乘、密乘的教法都可以隨意的做答,並可隨意歌唱道歌。能夠精確掌握所詮、能詮、甚深廣大、精妙的言辭。所詮的一切都十分動聽,任誰聽到都能獲得內心的滿足,並且容易受持。這是由於有能力從圓滿次第打開喉輪的脈結,獲得證悟的徵兆。
阿努瑜伽有相應的修持,有相應於阿努瑜伽的生起次第,主要是淨化濕生的生起次第。普賢密意總集五加行裡面金剛薩埵的巖洞,「我所緣取的空性淨智當中,化現蓮月輪墊。」這一段就是相應於阿努瑜伽的生起次第。「蓮花化現的日月輪墊」是淨化四生中的濕生。
相應於瑪哈瑜伽的生起次第,主要是淨化卵生和胎生習氣。阿底瑜伽的生起次第,主要是淨化化生。
九乘次第教授 - 4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義譯師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崗頂祖古仁波切 講授
講授日期:2013/04/14~16
勝義譯師 口譯 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
內三密之見修行果
阿底瑜伽:大圓滿
大圓滿稱為口訣的阿底瑜伽,也稱為一世瑜伽,有完整的見修行果。薩迦班智達曾說:「大圓滿的見地是智非乘。」意思是說大圓滿的見地是本智,而不是所謂的乘。但有些寧瑪派的智者認為這樣的說法太狹隘。因為所謂大圓滿稱為瑪哈珊諦(Mahasandi),意為輪迴涅槃皆於覺性菩提心的法界中圓滿,因此稱為大圓滿。無論外在、內在的情器世界,或六道的輪迴有情,都於大圓滿之中。
若於涅槃的一邊而言,入於道上的,無論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各自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無學道,乃至於佛地,屬於涅槃這一方的也都是大圓滿。無論輪迴、涅槃、法報化三身、法身的功德無漏無依、報身的功德具足覺性的圓滿報身,或殊勝化身中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具足大悲、智、力等無盡功德,或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萬法。甚至菩薩相續中的斷證功德、聲聞緣覺相續中的斷證功德,乃至佛的斷證功德。這一切都在大圓滿的範疇中。
當我們談到法,即聯想到佛所宣說的言教、祖師大德們所論著的大典,事實上不只如此,凡是輪迴涅槃所屬的法都是。因此大圓滿是一切的基礎,一切的根本,一切皆不違越,皆存在於覺性的菩提心法界中。一切皆於覺性菩提心的法界中圓滿。
所謂「圓滿」,是指一切皆於覺性的菩提心法界中圓滿具足。如同陰曆十五號的圓月一般。稱為「大」,是因為沒有比這更高的乘,它是一切乘的層峰,一切乘的頂尖,所以稱為大。這是所謂大圓滿。
大圓滿可分為:基位大圓滿、道位大圓滿、果位大圓滿。
基位大圓滿:如之前談的一樣,是指輪迴、涅槃等一切萬法皆於覺性菩提心的法界中圓滿。因此沒有所謂涅槃是清淨的,輪迴是不清淨的說法;涅槃是應證,輪迴是應斷。沒有這樣的取捨斷證。也不認為世俗諦是迷亂,勝義諦是不迷亂,沒有迷不迷亂的分別。因此有情跟佛是平等的,輪迴跟涅槃是平等清淨的。所以識跟智是無二的,覺與不覺是於基位本來即不存在的。依如此主張稱為:基位大圓滿。
道位大圓滿:主要包含本淨立斷,與任運頓超兩種道。也包含立斷、頓超的佛語,與祖師大德們的論典教授。這些都歸納為道位大圓滿的道。這些道分為前行、正行,需認出覺性體性性空、自性光明、大悲週遍。這也稱為覺性自性光明的本智、覺性大悲週遍的本智。也稱為覺性體性性空為法身、覺性自性光明是報身、覺性大悲週遍是化身。無論以什麼方式描述覺性,它都是三身無別、三智無別的:體性、光明、大悲無別。必須以這種方式認出覺性之後,才有道的正行。若未認出覺性的本來面貌,說得再多也只是妄言空談;聽得再多也只是空谷梵聲;收藏典籍再多,也只是覺性的幻影罷了。並不能做為覺性的正行。
要修持覺性,必須要先認出三身無別、三智無別、體性性空、自性光明、大悲週遍的覺性。因此要先能現見覺性,若不能現見覺性,至少要認出覺性。認出覺性之後才有覺性之道可修,覺性之道的修持是從認出覺性開始。道的最初是本淨立斷之道。
在我們補特伽羅(有情眾生)的相續中,無論證法或教法,或稱為九乘次第,或分類為聲聞、緣覺、菩薩乘,都屬於大圓滿的範疇中。無論顯密的教法三藏、證法三學,都可歸納為道位大圓滿。而道位大圓滿和基位大圓滿的差別在那裡?簡言之,基位大圓滿是所證,道位大圓滿是能證。透過道位大圓滿所要證悟的,是原始的基位大圓滿。
果位大圓滿:指的是果位的功德是由本淨立斷之道、或任運頓超之道、或九乘次第之道,任何的道,只要能將佛法功德現前證得的,就稱為果位大圓滿。一切佛法的功德都可以歸納於果位大圓滿。簡單的說,它是與生具來的身與本智任運成就的功德現前的顯現淨化,或斷證功德自然圓滿。這就是佛法功德現前顯現的果位大圓滿。
此篇九乘次第的教授是崗頂上師于臺灣大圓滿閉關 - 且卻正行時所作的前行開示,目的使閉關的學員對整體教法有更圓融的瞭解,明白大圓滿教法的殊勝,因此,此篇開示以概略性的方式做介紹,並未詳盡對於各乘之見修行果作說明。如要對九乘次第進行詳細瞭解,各位師兄可依照自己的興趣,對各個”乘”進行典籍論述的查閱,或待將來收集、整理之後再與各位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