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心性休息論
◎造論者:尊聖龍欽巴尊者
◎傳法上師:寧體傳承迦拉仁波切
◎漢譯:徐長樂居士
◎地點:佛陀教育基金會
◎ 時間:2005.8.25(卷1)
前言:
由於過去的因緣以及過去所發願的緣故,今天晚上大家可以聚在這裡就龍欽巴尊者的《心性休息論》來開講這個珍貴的法。因為我來台灣還沒有多久,堪仁波切認為大家對《心性休息》這部論蠻感興趣的。剛好我在台灣還有點兒時間所以就按照堪仁波切的指示來上這一堂課。
一般我們說到修行,在修行之前一定要檢驗一下自己所要從實修行的內容。但就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就有如此的說道,他說:「比丘們或是一切的智者,對我所說的八萬四千法應該盡可能的去試煉它,就好像去試煉金的純度一樣,用盡所有的辦法去試煉它。當它經過試煉得到確認之後才應該趨入法來修行,不要因為這些法是我說的而認為這些法就是正確的而採用它。」對於佛經我們要去看佛經的字和佛經中的義,在這當中去檢驗它的是不是有錯誤,還有佛經中的說法是不是真的有辦法能引導我們解脫究竟成佛,或者是佛經所說的法是不是可以令我們從現實的痛苦當中解脫。對於佛法如果你認為經過你的思考檢驗以後認為是純正的、值得相信的,那在你信心升起的前提之下才應該進行修行。如果你認為佛法跟你所想的想法有很大的違背,或是你認為它所說的並不是那麼的正確,這時你根本不應該勉強自己去做任何的修行,此時應該要放下。
而我們要如何察驗佛法是正確與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印度的叫做黨稱的學者,他所寫的《明義論》當中所寫的去一一檢驗,這是最上乘最究竟的檢驗辦法。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按照方才所說的這部論中的囊法去檢驗的話,也有別的方法去檢驗導師世尊以及佛陀所說的法是不是正確。按照《入菩薩行論》當中所說:「……覺行圓滿的佛陀以及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的法是具備智慧、慈悲與能力這三項的特質,所以對於佛陀與菩薩所說的法可以毫不猶豫的就去相信的……」。
為什麼《入行論》的作者寂天菩薩認為他可以這麼認為說佛法是不用絲毫的懷疑就可以去相信的?這是因為佛法的產生背景是由於過去多劫以來,眾生都沈淪在痛苦當中,而佛陀完全是為了要解除眾生的痛苦而出興於世,所以以這樣子來出世的因緣來看他所說的法當然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按:《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靜平等覺經‧大教緣起第三品》中亦云:「……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所以佛法所產生的因緣是這樣,所以說佛陀以及對於佛陀所說的法就是可以相信的,所以我們修行對於佛法產生信心其實不是那麼困難的。
任何人依著佛法去修行都會成佛,只要夠精進方法也得體的話就會成佛;比方說過去依佛法而成就的印度八十大持明成就者,或者是二勝六莊嚴,還有十六羅漢…等等。就西藏來說也有許多出名的修行成就者,比方說師君三友(註1),這三個都是西藏很有名的成就者。或者是說有王臣二十五弟子、西藏的八十位大持明成就者,以及龍欽巴、吉美林巴……等等都是依於佛法得到成就的。所以我們看看過去有這麼多的人依著佛法而得到成就,從這裡可以來驗證佛法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沒有經過檢驗就隨便的去相信,不管是佛法還是其他的宗教,在進入之後才發現你自己有種種的錯謬,尤其是進入佛法之後覺得是不對的或是覺得佛法是不好的,若是進入之後再捨棄佛法而不是經過檢驗才進入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捨棄佛法就會積下了謗法的罪業。
註1:阿迦雅『淨命大師,漢譯為印度大師寂護』,以及藏王赤松德真和卑瑪桑巴瓦『蓮華生大士』;藏傳金剛乘佛教始祖蓮華生大士,應藏王赤松德真王與寂護大師邀請,由印度入西藏,創立了寧瑪派『藏文,俗稱紅教,意思是「老派」』。藏族歷史上早期赤松德真王在建立佛法的初期,根據寂護大師的指點迎請了蓮華生大師到藏區傳播密法,以降伏黑教勢力及巫術。由於在這種環境下,所以蓮師的弘化,以口耳傳承,實修實証為主。」
其實對於佛法不只是東方人連西方人都非常的喜歡也非常的佩服,尤其是現在像美國進入佛法的西方人士有非常的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接觸佛法?那是因為佛法所說的法義是不會前後互相矛盾的,再來就是修行的人發現當他越是精進修行時,他的心所受到佛法的利益越大,他們很多暫時性的痛苦比如生病、事情的不順遂、憂慮……等等逆緣會因為佛法而得到解決,所以我們可以說藉著佛法是可以得到現實和究竟的利益的。現世的利益就是我們現世所遭遇的種種病痛、違逆障礙等等,都會在佛法當中得到解決的辦法;而究竟的利益就是能夠解脫輪迴苦海而達到最後成佛的目的。這只是概略性的說到佛法的利益,那當然要細說的話那就非常之多,那在此我們就不多說了。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心性休息》的部分,一般來說這部論著是從佛陀的出生、棄位出家、苦行學道、頓悟成佛、轉法輪、入涅以及羅漢比丘集結佛所說法(集結成經)等等開始說起的。但是關於這個部分我們之前堪仁波切在上《宗義寶藏論》的課程時已經有詳盡的說明,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再贅述。我們就《心性休息》來看這一部論它的特點,也就是《心性休息》有別於其他論典的地方,以及它特別深奧的地方來說。
首先說到《心性休息》這個法的來源是源自於蓮華生大士(註2)也就是卑瑪炯內所埋藏的伏藏法(註3),蓮華生大士是把空行寧體的這個部分經過發願之後做了授記才把它給伏藏起來,而他所伏藏的地方就是埋藏在龍欽巴尊者的心間,所以這是一個心巖藏的法。我們知道大圓滿法它分為;外、內、密、心部、界部跟口訣部等幾個不同層次的法,其中分別略述如下:
●「外」是屬於「心部」的法。
●「內」是屬於「界部」的法。
●「密」是屬於「口訣部」的法
●「心部」的法有母、子十八部。
●「界部」的法則分為黑、白、花三部。
●「口訣部」的法就總歸一部。
這其中的「心部」、「界部」跟「口訣部」的法,涵蓋了一切修行的要訣在內。而《心性休息》這部論就是包含了大圓滿法的「外」、「內」、「密」、「心部」、「界部」跟「口訣部」的法。從佛法的基礎地「四轉思維」一直到密法中最高深的「阿底瑜珈」都講得非常清楚,而且非常的廣泛,可以說都涵蓋在這部論中。
註2:在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不空海口授的《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中云及:「……蓮華生大士,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如來,身口意三密之金剛應化身。為度惡性闡提魔外,令生正信,及為六道有情,現六道金剛,令各得即身解脫故,出現於世。……大士為調伏剛強難化諸有情故,現威猛相,一切天魔外道,聞名懾服。在印度、尼泊爾傳法度生,歷九百餘年。智悲雙運,威德普聞,眾生沐其法雨而頓登十地,直證佛果者,其數無量。後應西藏王赤松德真聘迓,由印入藏弘法,而為藏密第一代祖師。」
註3:「伏藏」,藏文是「爹瑪」。「爹」,有「寶貴」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再被發掘出來。蓮花生大士自從到西藏傳揚佛法後,發覺當時藏人的質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故離開西藏前,將很多教法、佛像、法藥埋在不同的領域裡------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虛空,甚至有的在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伏藏是寧瑪派所獨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則。取藏者被稱為「得登巴」,相傳都是蓮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
舉凡著名的論典比方說吉美林巴所著作的《功德寶藏論》,以及普賢王上師的《大圓滿前行法》,都是根據《心性休息》這部論著寫出來的。所以說《心性休息》這部論包含了寧瑪巴教派所有一切深奧的法教。
關於《心性休息論》的特點和特性
佛法的流傳一般來說有所謂的:佛、菩薩以直接方式的說法;對聲聞緣覺的說法;對一般智者班智達的說法。寧瑪巴教派則是採用第三種「對一般智者班智達的說法」的方式,而這種「對一般智者班智達的說法」的方式就是一般他們在說論的時候有五個程序:
1.智者班智達凡是要講一部論的時候首先就是要交代作者。
2.再來就是要看這部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所以一部論的來源是很重要的。
3.要判斷所要講的論是屬於三乘九次第中哪一層次的法。(註4)
4.要看這部論是為誰而寫的?
5.看這部論所講述的內容是甚麼?
註4:三乘九次第是指 → 小乘 (聲聞、緣覺)、
大乘 (菩薩乘)、
密乘 →
外 密:事部、行部。
內 密:瑜珈部。
秘 密:瑪哈瑜珈、阿努瑜珈。
極秘密:阿底瑜珈(大圓滿)。
以上就是智者班智達在檢驗一部論典的時候所要注重的五個程序。為什麼要就這五個部分來講述,或者是說來做一個確認呢?其重要的原因如下:
1.「首先講到作者」:
當我們要了解作者時就要借重作者的傳記,因為從作者的傳記當中可以知道,一部論著作者他的證量(註4)到達什麼程度?比方說他是否有外、內、密的修行?他的修行功夫到達怎樣的程度?他的功德又有什麼樣的特性?從一個人的成就就可以推論出這部論著內容的程度。
2.「再來就是要看這部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
一部論著的根據是很重要的,如果一部論著它所根據的經典或論典是非常可靠並且很深奧的話,那就表示這部論著的說法是很嚴謹的。
3.「要判斷所要講的論是屬於三乘九次第中哪一層次的法」:
如果一部論著是屬於大乘法,並且更是大乘法中密咒乘的大圓滿法的話,就會令接觸這一部論的人對這個法產生很大的興趣以及很大的信心。
4.「要看這部論是為誰而寫的?」:
當我們知道所聽法的對象時,就可以依聽法者的程度來判斷出這部論著內容的程度。
5.「看這部論所講述的內容是甚麼?」:
以我們所要講的《心性休息》來說就包含得非廣泛,它從基礎地的「四轉思惟」一直講到大圓滿的最高境界「阿底瑜珈」。
那我們回過頭來說《心性休息論》這部論的作者是熟悉佛陀所說一切佛法的龍欽巴尊者,龍欽巴尊者對於所有三乘九次第的法都非常瞭解的,他對於《俱舍論》、《集論》……等等重要的論著都是非常精通的,同時他對大乘法以及密乘四部續也是非常精熟的,所以就聞思修三學來說龍欽巴尊者是已經究竟圓滿的;同時他在講述以及著述和辯論佛法上也是非常有成就的。對於有情眾生龍欽巴尊者是非常慈悲的,他總是可以為了眾生的緣故而精進。關於龍欽巴尊者的部分我們在之前上其論著《宗義寶藏論》課時堪仁波切已經有所介紹,在其他課時也介紹過龍欽巴尊者,所以在此就不再多做贅述。
就第二部分「這一部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部分,《心性休息論》是依據「因乘」跟「果乘」二種法來說的。
第三就「要判斷所要講的論是屬於三乘九次第中哪一層次的法」的部份來說,《心性休息論》的屬性是屬於大乘的法,而且是屬於大乘顯、密法當中的密法。而就密法來說它也分為外層密法跟內層密法,《心性休息論》則是屬於內層密法,以內層的密法來說又有三種分法,本論則是屬其中的大圓滿法(見註4)。
第四再說到「要看這部論是為誰而寫的?」部分,本論是為現在跟未來的眾生所說的,它的目的是為了要幫眾生揭示一條可以正確修行以達到究竟成佛為目的的修行方法。
第五個就是本論的內容部分,本論從第一品到第十三品,從「四轉思維」一直講到究竟成佛。本論可以說是闡釋「因乘」法和「果乘」法完整無錯謬的。本論可以因著不同的眾生而給予適合的引導,所以不同根器的眾生只要透過聞思修三學來學習這部論,都可以得到隨類證悟解脫的修行功德與善果。光是依著《心性休息》這部論而不去尋找其他論著典籍來修行,其實就已經足夠。能夠遇到這部論可以說就是得到了破除愚闇的機會,本論可以說是總攝一切法的內容。如果有人可以對他人講述這部論典,就可以使說者和聽者二者的智慧得到增長,更可以清除煩惱障令聽聞者大開智慧之門。
所以仔細來看本論後可以發覺到,本論真的是非常精簡在指引我們一條無誤的成佛之道,我們可以說這部論就是具有以上所說的種種功德。所以在講這部論時講說者是我,也因為如此我會盡可能的去講述本論,同時我也衷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凝神專一的來聽講這部論。用這種如法方式來說法跟聽法有其原因,一般來說說法就是在做法的布施,這是最無上的大布施;要知道這部論是龍欽巴尊者以他個人的生命和以他個人的心意盡其所能才寫下的,他為了眾生的緣故所以作這部論。
所以當我們要講述這部論時同樣的也要用同樣的心情來說,凡是盡自己所能並很誠心的來說法的人,必能得到諸佛、本尊、菩薩的眷顧。由於過去生中對於佛法的喜愛以及對佛法精進的緣故,才能有這一次接觸佛法的因緣,對佛法盡可能的去瞭解並盡可能的對他人去講述的話,就會讓說法者得到憶起前世的利益並且得到諸佛、本尊、菩薩的護佑,未來也會得到親自像佛請法的善果。可以對他人無誤的宣說佛法,可以令說法者累積福報、清淨業障,這是說法的利益。
聽聞佛法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如果可以凝神專一並且至誠恭敬的來聽聞佛法,那麼自己心裡一切的惡業與障礙都得以清除。用正確的方式來聽聞佛法也會破除自己心中一切的疑惑,如果可以正確無誤的來聽聞佛法,就會得到恆常聽法的機會。如果你可以聽到正法然後在依正法來修行的話,這對自己所認識的佛法就會越來越清楚,並且能夠越來越記憶起過去所聽聞過的法。
◎造論者:尊聖龍欽巴尊者
◎傳法上師:寧體傳承迦拉仁波切
◎漢譯:徐長樂居士
◎地點:佛陀教育基金會
◎ 時間:2005.8.25(卷1)
前言:
由於過去的因緣以及過去所發願的緣故,今天晚上大家可以聚在這裡就龍欽巴尊者的《心性休息論》來開講這個珍貴的法。因為我來台灣還沒有多久,堪仁波切認為大家對《心性休息》這部論蠻感興趣的。剛好我在台灣還有點兒時間所以就按照堪仁波切的指示來上這一堂課。
一般我們說到修行,在修行之前一定要檢驗一下自己所要從實修行的內容。但就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就有如此的說道,他說:「比丘們或是一切的智者,對我所說的八萬四千法應該盡可能的去試煉它,就好像去試煉金的純度一樣,用盡所有的辦法去試煉它。當它經過試煉得到確認之後才應該趨入法來修行,不要因為這些法是我說的而認為這些法就是正確的而採用它。」對於佛經我們要去看佛經的字和佛經中的義,在這當中去檢驗它的是不是有錯誤,還有佛經中的說法是不是真的有辦法能引導我們解脫究竟成佛,或者是佛經所說的法是不是可以令我們從現實的痛苦當中解脫。對於佛法如果你認為經過你的思考檢驗以後認為是純正的、值得相信的,那在你信心升起的前提之下才應該進行修行。如果你認為佛法跟你所想的想法有很大的違背,或是你認為它所說的並不是那麼的正確,這時你根本不應該勉強自己去做任何的修行,此時應該要放下。
而我們要如何察驗佛法是正確與否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印度的叫做黨稱的學者,他所寫的《明義論》當中所寫的去一一檢驗,這是最上乘最究竟的檢驗辦法。如果說我們沒有辦法按照方才所說的這部論中的囊法去檢驗的話,也有別的方法去檢驗導師世尊以及佛陀所說的法是不是正確。按照《入菩薩行論》當中所說:「……覺行圓滿的佛陀以及菩薩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的法是具備智慧、慈悲與能力這三項的特質,所以對於佛陀與菩薩所說的法可以毫不猶豫的就去相信的……」。
為什麼《入行論》的作者寂天菩薩認為他可以這麼認為說佛法是不用絲毫的懷疑就可以去相信的?這是因為佛法的產生背景是由於過去多劫以來,眾生都沈淪在痛苦當中,而佛陀完全是為了要解除眾生的痛苦而出興於世,所以以這樣子來出世的因緣來看他所說的法當然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的眾生(按:《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靜平等覺經‧大教緣起第三品》中亦云:「……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所以佛法所產生的因緣是這樣,所以說佛陀以及對於佛陀所說的法就是可以相信的,所以我們修行對於佛法產生信心其實不是那麼困難的。
任何人依著佛法去修行都會成佛,只要夠精進方法也得體的話就會成佛;比方說過去依佛法而成就的印度八十大持明成就者,或者是二勝六莊嚴,還有十六羅漢…等等。就西藏來說也有許多出名的修行成就者,比方說師君三友(註1),這三個都是西藏很有名的成就者。或者是說有王臣二十五弟子、西藏的八十位大持明成就者,以及龍欽巴、吉美林巴……等等都是依於佛法得到成就的。所以我們看看過去有這麼多的人依著佛法而得到成就,從這裡可以來驗證佛法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沒有經過檢驗就隨便的去相信,不管是佛法還是其他的宗教,在進入之後才發現你自己有種種的錯謬,尤其是進入佛法之後覺得是不對的或是覺得佛法是不好的,若是進入之後再捨棄佛法而不是經過檢驗才進入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捨棄佛法就會積下了謗法的罪業。
註1:阿迦雅『淨命大師,漢譯為印度大師寂護』,以及藏王赤松德真和卑瑪桑巴瓦『蓮華生大士』;藏傳金剛乘佛教始祖蓮華生大士,應藏王赤松德真王與寂護大師邀請,由印度入西藏,創立了寧瑪派『藏文,俗稱紅教,意思是「老派」』。藏族歷史上早期赤松德真王在建立佛法的初期,根據寂護大師的指點迎請了蓮華生大師到藏區傳播密法,以降伏黑教勢力及巫術。由於在這種環境下,所以蓮師的弘化,以口耳傳承,實修實証為主。」
其實對於佛法不只是東方人連西方人都非常的喜歡也非常的佩服,尤其是現在像美國進入佛法的西方人士有非常的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接觸佛法?那是因為佛法所說的法義是不會前後互相矛盾的,再來就是修行的人發現當他越是精進修行時,他的心所受到佛法的利益越大,他們很多暫時性的痛苦比如生病、事情的不順遂、憂慮……等等逆緣會因為佛法而得到解決,所以我們可以說藉著佛法是可以得到現實和究竟的利益的。現世的利益就是我們現世所遭遇的種種病痛、違逆障礙等等,都會在佛法當中得到解決的辦法;而究竟的利益就是能夠解脫輪迴苦海而達到最後成佛的目的。這只是概略性的說到佛法的利益,那當然要細說的話那就非常之多,那在此我們就不多說了。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心性休息》的部分,一般來說這部論著是從佛陀的出生、棄位出家、苦行學道、頓悟成佛、轉法輪、入涅以及羅漢比丘集結佛所說法(集結成經)等等開始說起的。但是關於這個部分我們之前堪仁波切在上《宗義寶藏論》的課程時已經有詳盡的說明,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就不再贅述。我們就《心性休息》來看這一部論它的特點,也就是《心性休息》有別於其他論典的地方,以及它特別深奧的地方來說。
首先說到《心性休息》這個法的來源是源自於蓮華生大士(註2)也就是卑瑪炯內所埋藏的伏藏法(註3),蓮華生大士是把空行寧體的這個部分經過發願之後做了授記才把它給伏藏起來,而他所伏藏的地方就是埋藏在龍欽巴尊者的心間,所以這是一個心巖藏的法。我們知道大圓滿法它分為;外、內、密、心部、界部跟口訣部等幾個不同層次的法,其中分別略述如下:
●「外」是屬於「心部」的法。
●「內」是屬於「界部」的法。
●「密」是屬於「口訣部」的法
●「心部」的法有母、子十八部。
●「界部」的法則分為黑、白、花三部。
●「口訣部」的法就總歸一部。
這其中的「心部」、「界部」跟「口訣部」的法,涵蓋了一切修行的要訣在內。而《心性休息》這部論就是包含了大圓滿法的「外」、「內」、「密」、「心部」、「界部」跟「口訣部」的法。從佛法的基礎地「四轉思維」一直到密法中最高深的「阿底瑜珈」都講得非常清楚,而且非常的廣泛,可以說都涵蓋在這部論中。
註2:在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不空海口授的《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中云及:「……蓮華生大士,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如來,身口意三密之金剛應化身。為度惡性闡提魔外,令生正信,及為六道有情,現六道金剛,令各得即身解脫故,出現於世。……大士為調伏剛強難化諸有情故,現威猛相,一切天魔外道,聞名懾服。在印度、尼泊爾傳法度生,歷九百餘年。智悲雙運,威德普聞,眾生沐其法雨而頓登十地,直證佛果者,其數無量。後應西藏王赤松德真聘迓,由印入藏弘法,而為藏密第一代祖師。」
註3:「伏藏」,藏文是「爹瑪」。「爹」,有「寶貴」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貴的東西被埋藏,最終再被發掘出來。蓮花生大士自從到西藏傳揚佛法後,發覺當時藏人的質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當時有些法的因緣尚未成熟,故離開西藏前,將很多教法、佛像、法藥埋在不同的領域裡------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虛空,甚至有的在聖者的甚深禪定之中。伏藏是寧瑪派所獨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則。取藏者被稱為「得登巴」,相傳都是蓮師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圓滿地重整伏藏經文,並準確地解讀伏藏經文的理論和方法)
舉凡著名的論典比方說吉美林巴所著作的《功德寶藏論》,以及普賢王上師的《大圓滿前行法》,都是根據《心性休息》這部論著寫出來的。所以說《心性休息》這部論包含了寧瑪巴教派所有一切深奧的法教。
關於《心性休息論》的特點和特性
佛法的流傳一般來說有所謂的:佛、菩薩以直接方式的說法;對聲聞緣覺的說法;對一般智者班智達的說法。寧瑪巴教派則是採用第三種「對一般智者班智達的說法」的方式,而這種「對一般智者班智達的說法」的方式就是一般他們在說論的時候有五個程序:
1.智者班智達凡是要講一部論的時候首先就是要交代作者。
2.再來就是要看這部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所以一部論的來源是很重要的。
3.要判斷所要講的論是屬於三乘九次第中哪一層次的法。(註4)
4.要看這部論是為誰而寫的?
5.看這部論所講述的內容是甚麼?
註4:三乘九次第是指 → 小乘 (聲聞、緣覺)、
大乘 (菩薩乘)、
密乘 →
外 密:事部、行部。
內 密:瑜珈部。
秘 密:瑪哈瑜珈、阿努瑜珈。
極秘密:阿底瑜珈(大圓滿)。
以上就是智者班智達在檢驗一部論典的時候所要注重的五個程序。為什麼要就這五個部分來講述,或者是說來做一個確認呢?其重要的原因如下:
1.「首先講到作者」:
當我們要了解作者時就要借重作者的傳記,因為從作者的傳記當中可以知道,一部論著作者他的證量(註4)到達什麼程度?比方說他是否有外、內、密的修行?他的修行功夫到達怎樣的程度?他的功德又有什麼樣的特性?從一個人的成就就可以推論出這部論著內容的程度。
2.「再來就是要看這部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
一部論著的根據是很重要的,如果一部論著它所根據的經典或論典是非常可靠並且很深奧的話,那就表示這部論著的說法是很嚴謹的。
3.「要判斷所要講的論是屬於三乘九次第中哪一層次的法」:
如果一部論著是屬於大乘法,並且更是大乘法中密咒乘的大圓滿法的話,就會令接觸這一部論的人對這個法產生很大的興趣以及很大的信心。
4.「要看這部論是為誰而寫的?」:
當我們知道所聽法的對象時,就可以依聽法者的程度來判斷出這部論著內容的程度。
5.「看這部論所講述的內容是甚麼?」:
以我們所要講的《心性休息》來說就包含得非廣泛,它從基礎地的「四轉思惟」一直講到大圓滿的最高境界「阿底瑜珈」。
那我們回過頭來說《心性休息論》這部論的作者是熟悉佛陀所說一切佛法的龍欽巴尊者,龍欽巴尊者對於所有三乘九次第的法都非常瞭解的,他對於《俱舍論》、《集論》……等等重要的論著都是非常精通的,同時他對大乘法以及密乘四部續也是非常精熟的,所以就聞思修三學來說龍欽巴尊者是已經究竟圓滿的;同時他在講述以及著述和辯論佛法上也是非常有成就的。對於有情眾生龍欽巴尊者是非常慈悲的,他總是可以為了眾生的緣故而精進。關於龍欽巴尊者的部分我們在之前上其論著《宗義寶藏論》課時堪仁波切已經有所介紹,在其他課時也介紹過龍欽巴尊者,所以在此就不再多做贅述。
就第二部分「這一部論是根據什麼來說?」的部分,《心性休息論》是依據「因乘」跟「果乘」二種法來說的。
第三就「要判斷所要講的論是屬於三乘九次第中哪一層次的法」的部份來說,《心性休息論》的屬性是屬於大乘的法,而且是屬於大乘顯、密法當中的密法。而就密法來說它也分為外層密法跟內層密法,《心性休息論》則是屬於內層密法,以內層的密法來說又有三種分法,本論則是屬其中的大圓滿法(見註4)。
第四再說到「要看這部論是為誰而寫的?」部分,本論是為現在跟未來的眾生所說的,它的目的是為了要幫眾生揭示一條可以正確修行以達到究竟成佛為目的的修行方法。
第五個就是本論的內容部分,本論從第一品到第十三品,從「四轉思維」一直講到究竟成佛。本論可以說是闡釋「因乘」法和「果乘」法完整無錯謬的。本論可以因著不同的眾生而給予適合的引導,所以不同根器的眾生只要透過聞思修三學來學習這部論,都可以得到隨類證悟解脫的修行功德與善果。光是依著《心性休息》這部論而不去尋找其他論著典籍來修行,其實就已經足夠。能夠遇到這部論可以說就是得到了破除愚闇的機會,本論可以說是總攝一切法的內容。如果有人可以對他人講述這部論典,就可以使說者和聽者二者的智慧得到增長,更可以清除煩惱障令聽聞者大開智慧之門。
所以仔細來看本論後可以發覺到,本論真的是非常精簡在指引我們一條無誤的成佛之道,我們可以說這部論就是具有以上所說的種種功德。所以在講這部論時講說者是我,也因為如此我會盡可能的去講述本論,同時我也衷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夠凝神專一的來聽講這部論。用這種如法方式來說法跟聽法有其原因,一般來說說法就是在做法的布施,這是最無上的大布施;要知道這部論是龍欽巴尊者以他個人的生命和以他個人的心意盡其所能才寫下的,他為了眾生的緣故所以作這部論。
所以當我們要講述這部論時同樣的也要用同樣的心情來說,凡是盡自己所能並很誠心的來說法的人,必能得到諸佛、本尊、菩薩的眷顧。由於過去生中對於佛法的喜愛以及對佛法精進的緣故,才能有這一次接觸佛法的因緣,對佛法盡可能的去瞭解並盡可能的對他人去講述的話,就會讓說法者得到憶起前世的利益並且得到諸佛、本尊、菩薩的護佑,未來也會得到親自像佛請法的善果。可以對他人無誤的宣說佛法,可以令說法者累積福報、清淨業障,這是說法的利益。
聽聞佛法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如果可以凝神專一並且至誠恭敬的來聽聞佛法,那麼自己心裡一切的惡業與障礙都得以清除。用正確的方式來聽聞佛法也會破除自己心中一切的疑惑,如果可以正確無誤的來聽聞佛法,就會得到恆常聽法的機會。如果你可以聽到正法然後在依正法來修行的話,這對自己所認識的佛法就會越來越清楚,並且能夠越來越記憶起過去所聽聞過的法。
2-3、聽經聞法時的正確發心 ◎ 時間:2005.9.8(卷2)
一般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總是有聽聞佛法時「發心」和聽法時「行宜(規矩)」的部分要說,但是我們只作略說而詳細的部分在此就不再贅述。一般來說「發心」的原則就是:當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要有一種心態,那就是我們在此不光是為求自己的解脫輪迴而聽聞,要知道今天自己有機會能夠在此聽聞佛法,當有一天我們遇到有緣的人,為了要利益其他人的緣故,我們也可能將今天所聽聞的法述說給他人來聽聞。在聽法的規矩行宜上也有非常多的細節,但總是聽聞佛法的時候要能夠凝神專一,要去除我慢心,至誠恭敬的來聽聞。
肆、淺釋經題
4-1、何謂「大圓滿」?何謂「心性休息」?
4-2、本論可分三部份來說
4-1-1、何謂「大圓滿」?
我們現在所要說的法叫做《集諸法於一論之大圓滿心性休息》,什麼叫做「集諸法於一論」呢?這是因為佛陀所說的法有非常之多,而能夠把佛陀所說的一切法整理出一條能夠用來實際修行成佛的道路的這部論,我們就把它叫做「集諸法於一論」之論著。具有「集諸法於一論」這種特點的論著名稱就叫作《集諸法於一論之大圓滿心性休息》。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作「大圓滿」?「大圓滿」是藏密寧瑪巴教派特別所使用的一個名詞。就字面上來說所謂的「圓滿」,就是萬事具足、諸事齊備而沒有任何缺損的意思。這「圓滿、具足」在什麼地方呢?這「具足、圓滿」就存在我們的心當中。而心的圓滿是指什麼呢?它是指說我們的心圓滿具足了佛所有的一切功德(包括了佛陀法、報、化三身的功德),所以這「大圓滿」就是指我們的心圓滿具足了一切。所以我們的心可以說是一個含藏的所在,心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我們的心雖然具足了佛性,但是我們卻因為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漂流輪轉而有諸般的染垢,所以無法認識到自己從本以來就一切具足的佛性。
打個比方說;我們的心就像天上的太陽,對太陽而言是沒有任何垢染可以遮擋它的,但是太陽掛在虛空當中時有時我們會看不到它,那是因為有雲層遮擋住它的緣故。所以我們的佛心就好比是太陽一樣,心是沒有任何垢染的但是有所謂的煩惱跟業障,煩惱跟業障就如同虛空中遮障太陽的雲層一般把我們的清淨心給遮蔽住了。我們藉著不斷的廣修六度萬行、不斷的積具廣大的善業與福報,藉著這樣的修行把一切的障礙和垢染給淨除掉,使得心在最後可以見到心的本質、心的實相;這就好比我們可以利用方法淨除掉在湛藍虛空中遮蔽太陽的雲朵,令虛空中的太陽重現光明一般。
心總是在「輪」、「涅」之間浮沈流轉,所以當我們的心是處在煩惱的狀態之下時就是在「輪迴」(註12)當中;而當心在它的本質或是說在其自性當中時就是在「涅槃」(註13)當中。我們可以說不管輪迴或者是涅槃都是我們這同一顆心所幻化變現的,所以不管是輪迴的狀態也好或是成佛的狀態也好,這顆心都是沒有改變的,以上所說的內容就是這「大圓滿」的意思。
關於「大圓滿」的名稱有非常的多,但是為了令大家能夠不混淆的緣故,我們就很簡潔的說明一下「大圓滿」的意義。所謂「大圓滿」其實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給人家看,但是我們可以按圖索驥的來看這部論,按次第的來瞭解什麼叫作「大圓滿」?也從這部論當中可以漸漸的摸索出修行的方法。
註9: 「證量」,指佛法修行者在證悟空行上的程度或是能力。
註10:「四轉思維」,修持佛法的四種基礎或警醒的思维(亦稱之為轉心四思維或四正觀)。分別是「人身難得」、「生命無常」、「業與因果」、「輪迴是苦」。
註11:「四部密續」,金剛乘中之密續是顯宗所沒有的,密續有四部瑜珈:事密、作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無上瑜珈密分父續,母續,無二續。父續主要本尊:密集金剛,母續主要本尊:喜金剛,無二續主要本尊:時輪金剛。父續非男性本尊,而是所示以方便道為主,母續則以智慧為主,無二續以智巧雙運為本尊。然究竟父續母續之中皆含方便與智慧。何謂瑜珈?瑜珈是與清淨心相或是與佛應義。
註12:「輪迴」:
在佛陀時代,王舍城附近城邑有一個國王叫頻毗娑羅王,這位國王得到了鄰國烏衍那王的厚禮,無以為報,便請教於佛陀應以何種禮物回贈。佛陀以其遍知神通力,知道鄰國之王業力已熟,便開示了繪制生命之輪之方法,命王舍城國王以此圖回禮。在鄰國之王看到了這幅圖案時,由於過往的善業力種子,即使他從未聽受過佛法,當下便參透了圖中表達的法義,生起了真正的出離心,更得到了直接見空的証悟。佛陀更命弟子於寺院牆上畫上此圖,以示教法。
生命之輪表達了三毒、六道輪迴、十二因緣及四聖諦等教法。最中央的三種動物分別是雞、蛇和豬,它們表義貪(雞是貪欲的象徵,此表徵與現代生物研究一致,雞是畜牲中性交頻度最密的生物)、瞋(蛇是瞋恨心的象徵)及痴(豬是愚痴的象徵)三毒。蛇及雞由豬的口所出,表義瞋及貪皆由痴所產生。在中央第二圈中,左邊白半圈代表善業引生於人、阿修羅或天界轉生,圖中可見此三種轉生之圖示,三者頭部都向上,表義此為三善道。右黑半圈中是指惡業引致墮入三惡道,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生命都是形如下墮的姿勢。在再對外一圈,分為六種界別,畫有六道輪迴中的各別苦況。在最外的一圍有十二個小圖,分別表義十二因緣流轉。整個圓輪由猛獸狀的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義眾生因為貪、瞋、痴三毒,造作善業或惡業,便因此在六道中受生,又因十二因緣之流轉,便循環不息地生生死死,被困於此六道輪迴之中不得出脫,永在無常死主(以猛獸表達)的掌握之內。這部份同時亦包含了苦諦及集諦的教義在內。圖上方有一尊佛,表佛陀已超出輪迴的掌握。他手指向月亮,表義他的開示是趨向滅諦的道諦(月亮表義寂靜境界及滅諦)。圖中有一出自《戒經》的偈句:「汝當求出離 於此法律中 於佛教勤修 常為不放逸 降伏生死軍 能竭煩惱海 如象摧草舍 當盡苦邊際 」。
註13 : 「涅槃」,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暱縛男,舊云涅槃,今順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云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云: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4-1-2、何謂「心性休息」?
接下來我們要講什麼叫做「心性休息」?之前說過我們的心雖然與佛無二,但畢盡
我們身處輪迴當中嚐盡了許多的苦頭,然而處在充斥著痛苦的輪迴當中我們又該如何呢?我們總是要想個辦法,找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呀!這情形就好像一個人他非常非常的累,累到他無法再行動,這時候他最渴求的就是能夠找到一個角落,或者是一個可以讓他躺下來,可以令他完全放下一切並得以休息的地方。當他找到一個完全可以躺下休息的地方時,他的身、語、意三門就可以完全放鬆。
我們的心長期的處在勞苦當中,當我們知道我們的心處在如此困頓的情境當中時,懂得為心找一個出路(佛法)然後經由聞、思、修三學(註14)來接近佛法,並且藉著聞、思、修三學最後證悟到自心本自具足的佛性。當達到如此的程度時,我們的自心就可以從諸般混亂的狀態當中得到休息。當我們懂得去廣修一切的善一切的福報,並且透過如實極堅穩的修行令自心見到實相,此時種種的痛苦違逆都會轉為虛有。當輪迴的諸般痛苦違逆消失時,我們就可稱得上是成佛,自己也能見到心的本質,此時就可以說我們的心得到了安歇處。要找到這樣子的一條道路或是方法的話就要透過這部論。
一般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總是有聽聞佛法時「發心」和聽法時「行宜(規矩)」的部分要說,但是我們只作略說而詳細的部分在此就不再贅述。一般來說「發心」的原則就是:當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要有一種心態,那就是我們在此不光是為求自己的解脫輪迴而聽聞,要知道今天自己有機會能夠在此聽聞佛法,當有一天我們遇到有緣的人,為了要利益其他人的緣故,我們也可能將今天所聽聞的法述說給他人來聽聞。在聽法的規矩行宜上也有非常多的細節,但總是聽聞佛法的時候要能夠凝神專一,要去除我慢心,至誠恭敬的來聽聞。
肆、淺釋經題
4-1、何謂「大圓滿」?何謂「心性休息」?
4-2、本論可分三部份來說
4-1-1、何謂「大圓滿」?
我們現在所要說的法叫做《集諸法於一論之大圓滿心性休息》,什麼叫做「集諸法於一論」呢?這是因為佛陀所說的法有非常之多,而能夠把佛陀所說的一切法整理出一條能夠用來實際修行成佛的道路的這部論,我們就把它叫做「集諸法於一論」之論著。具有「集諸法於一論」這種特點的論著名稱就叫作《集諸法於一論之大圓滿心性休息》。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作「大圓滿」?「大圓滿」是藏密寧瑪巴教派特別所使用的一個名詞。就字面上來說所謂的「圓滿」,就是萬事具足、諸事齊備而沒有任何缺損的意思。這「圓滿、具足」在什麼地方呢?這「具足、圓滿」就存在我們的心當中。而心的圓滿是指什麼呢?它是指說我們的心圓滿具足了佛所有的一切功德(包括了佛陀法、報、化三身的功德),所以這「大圓滿」就是指我們的心圓滿具足了一切。所以我們的心可以說是一個含藏的所在,心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我們的心雖然具足了佛性,但是我們卻因為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漂流輪轉而有諸般的染垢,所以無法認識到自己從本以來就一切具足的佛性。
打個比方說;我們的心就像天上的太陽,對太陽而言是沒有任何垢染可以遮擋它的,但是太陽掛在虛空當中時有時我們會看不到它,那是因為有雲層遮擋住它的緣故。所以我們的佛心就好比是太陽一樣,心是沒有任何垢染的但是有所謂的煩惱跟業障,煩惱跟業障就如同虛空中遮障太陽的雲層一般把我們的清淨心給遮蔽住了。我們藉著不斷的廣修六度萬行、不斷的積具廣大的善業與福報,藉著這樣的修行把一切的障礙和垢染給淨除掉,使得心在最後可以見到心的本質、心的實相;這就好比我們可以利用方法淨除掉在湛藍虛空中遮蔽太陽的雲朵,令虛空中的太陽重現光明一般。
心總是在「輪」、「涅」之間浮沈流轉,所以當我們的心是處在煩惱的狀態之下時就是在「輪迴」(註12)當中;而當心在它的本質或是說在其自性當中時就是在「涅槃」(註13)當中。我們可以說不管輪迴或者是涅槃都是我們這同一顆心所幻化變現的,所以不管是輪迴的狀態也好或是成佛的狀態也好,這顆心都是沒有改變的,以上所說的內容就是這「大圓滿」的意思。
關於「大圓滿」的名稱有非常的多,但是為了令大家能夠不混淆的緣故,我們就很簡潔的說明一下「大圓滿」的意義。所謂「大圓滿」其實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給人家看,但是我們可以按圖索驥的來看這部論,按次第的來瞭解什麼叫作「大圓滿」?也從這部論當中可以漸漸的摸索出修行的方法。
註9: 「證量」,指佛法修行者在證悟空行上的程度或是能力。
註10:「四轉思維」,修持佛法的四種基礎或警醒的思维(亦稱之為轉心四思維或四正觀)。分別是「人身難得」、「生命無常」、「業與因果」、「輪迴是苦」。
註11:「四部密續」,金剛乘中之密續是顯宗所沒有的,密續有四部瑜珈:事密、作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無上瑜珈密分父續,母續,無二續。父續主要本尊:密集金剛,母續主要本尊:喜金剛,無二續主要本尊:時輪金剛。父續非男性本尊,而是所示以方便道為主,母續則以智慧為主,無二續以智巧雙運為本尊。然究竟父續母續之中皆含方便與智慧。何謂瑜珈?瑜珈是與清淨心相或是與佛應義。
註12:「輪迴」:
在佛陀時代,王舍城附近城邑有一個國王叫頻毗娑羅王,這位國王得到了鄰國烏衍那王的厚禮,無以為報,便請教於佛陀應以何種禮物回贈。佛陀以其遍知神通力,知道鄰國之王業力已熟,便開示了繪制生命之輪之方法,命王舍城國王以此圖回禮。在鄰國之王看到了這幅圖案時,由於過往的善業力種子,即使他從未聽受過佛法,當下便參透了圖中表達的法義,生起了真正的出離心,更得到了直接見空的証悟。佛陀更命弟子於寺院牆上畫上此圖,以示教法。
生命之輪表達了三毒、六道輪迴、十二因緣及四聖諦等教法。最中央的三種動物分別是雞、蛇和豬,它們表義貪(雞是貪欲的象徵,此表徵與現代生物研究一致,雞是畜牲中性交頻度最密的生物)、瞋(蛇是瞋恨心的象徵)及痴(豬是愚痴的象徵)三毒。蛇及雞由豬的口所出,表義瞋及貪皆由痴所產生。在中央第二圈中,左邊白半圈代表善業引生於人、阿修羅或天界轉生,圖中可見此三種轉生之圖示,三者頭部都向上,表義此為三善道。右黑半圈中是指惡業引致墮入三惡道,圖中的畜牲、餓鬼及地獄道生命都是形如下墮的姿勢。在再對外一圈,分為六種界別,畫有六道輪迴中的各別苦況。在最外的一圍有十二個小圖,分別表義十二因緣流轉。整個圓輪由猛獸狀的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義眾生因為貪、瞋、痴三毒,造作善業或惡業,便因此在六道中受生,又因十二因緣之流轉,便循環不息地生生死死,被困於此六道輪迴之中不得出脫,永在無常死主(以猛獸表達)的掌握之內。這部份同時亦包含了苦諦及集諦的教義在內。圖上方有一尊佛,表佛陀已超出輪迴的掌握。他手指向月亮,表義他的開示是趨向滅諦的道諦(月亮表義寂靜境界及滅諦)。圖中有一出自《戒經》的偈句:「汝當求出離 於此法律中 於佛教勤修 常為不放逸 降伏生死軍 能竭煩惱海 如象摧草舍 當盡苦邊際 」。
註13 : 「涅槃」,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暱縛男,舊云涅槃,今順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云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云: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4-1-2、何謂「心性休息」?
接下來我們要講什麼叫做「心性休息」?之前說過我們的心雖然與佛無二,但畢盡
我們身處輪迴當中嚐盡了許多的苦頭,然而處在充斥著痛苦的輪迴當中我們又該如何呢?我們總是要想個辦法,找個可以休息的地方呀!這情形就好像一個人他非常非常的累,累到他無法再行動,這時候他最渴求的就是能夠找到一個角落,或者是一個可以讓他躺下來,可以令他完全放下一切並得以休息的地方。當他找到一個完全可以躺下休息的地方時,他的身、語、意三門就可以完全放鬆。
我們的心長期的處在勞苦當中,當我們知道我們的心處在如此困頓的情境當中時,懂得為心找一個出路(佛法)然後經由聞、思、修三學(註14)來接近佛法,並且藉著聞、思、修三學最後證悟到自心本自具足的佛性。當達到如此的程度時,我們的自心就可以從諸般混亂的狀態當中得到休息。當我們懂得去廣修一切的善一切的福報,並且透過如實極堅穩的修行令自心見到實相,此時種種的痛苦違逆都會轉為虛有。當輪迴的諸般痛苦違逆消失時,我們就可稱得上是成佛,自己也能見到心的本質,此時就可以說我們的心得到了安歇處。要找到這樣子的一條道路或是方法的話就要透過這部論。
4-2、本論可分三部份來說
這部論基本上分為三部分來說:
1 . 是什麼樣的想法來促成這部論的完成?又用什麼方式來寫這部
論?這是最先會被提到的。這個部分最主要就是講到了「供養、頂禮」以及「立誓」的部分。
2 . 就是「本論」的部分。本論就是指其主要內容而言,本論的部分總共分為十三品。
3 . 就是「結論」的部分。主要是把寫這部論以及我們聽或是講說或是修這部論所累積的功德作迴向。
伍、「供養、頂禮」以及「立誓」的部分。
5-1、解說作者著論之動機
5-2-1、向上師、三寶、三根本作「供養、頂禮」前行
5-2-2、其必要性何在?
5-3、向上師、三寶、三根本面前「立誓」之前行
5-1、解說作者著論之動機
以我們所處的時空來說佛陀曾經出世在這世間,而佛陀所傳下來的法教至今仍然流傳在世間。為何要提到佛出世間呢?那是因為在有些劫數當中是沒有佛出世的。佛法之所以可以流傳是因為藉由佛弟子不斷的輾轉相傳,並且按照佛所說法教實修的緣故,所以佛法至今仍然流傳在這世間,我們也是依靠著歷代聖賢、成就者的恩惠而得以聽聞,思考來修行佛法。
所以這部論所產生的背景就是;佛出世間、佛法流傳,然後有龍欽巴這樣的如此的大成就者得到暇滿人身寶,所以尊聖龍欽巴他自己說:「因為自己得到了暇滿難得的人身,具有如此機會的緣故,見到自己所處的輪迴當中自己以及其他眾生,都在這輪迴當中載浮載沈,為使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能夠渡脫的緣故,精研了『因乘』和『果乘』的佛法大海,而整理出一部可以令任何一個補特迦羅(註15)依之而能達到究竟成佛的目的,為了這個緣故來寫這部論。」
這部論可以接引初機學佛者乃至想要最後證得佛陀果位者,可以說是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終都能夠令修學者達到究竟成佛的目的,所以這部論是完全無誤的修行論典。
5-2、向上師、三寶、三根本作「供養、頂禮」之前行
對於著作這部論的動機則是希望這部論不是但包含了『因乘法』和『果乘法』,並且能夠指引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直至成佛,令心能夠得到完全的休息。為了寫這部論的緣故,首先對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供養」。
本論云:
本初怙主功德廣似海,悲自體性增廣無邊際;
諸佛佛子如意所生處,頂禮意樂所生之雲海。
「本初怙主功德廣似海」指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是從本以來在久遠劫以前就已經成佛的。佛陀的所斷所證一切的功德都已經是究竟圓滿的,其身、語、意三門也有說不盡的功德。在佛陀來說其智慧是遍於一切的,佛陀能了知一切眾生所想;其慈悲亦復如是,佛陀的慈悲能夠及於一切虛空法界的眾生而毫無保留。所以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都是無量無邊超乎我們凡夫所能想像的。
「悲自體性增廣無邊際」指的就是說佛陀的智慧與慈悲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對眾生苦佛陀是完全知悉了然於胸的。佛陀可以為了解救眾生於輪迴苦海的緣故而施予種種的幫助,令眾生可以從暫時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並使眾生可以得到究竟的快樂。若眾生有任何請求的話,佛陀都是可以滿眾生願的;若有人想要投生到善道(天道、人道)當中,佛陀也可以滿眾生願。若有眾生想要成就聲聞、緣覺乃至佛果,佛陀一樣可以滿眾生的願。利根器者若想迅速成佛,佛陀也可以施予方便令之成佛。能夠圓滿成就這些事業功德的就是自本初佛普賢王如來以降的諸佛、本尊、菩薩。由於見到諸佛、本尊慈悲智慧的緣故,尊聖龍欽巴就以至誠恭敬的虔敬心,凝神專一的對十方一切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
這部論基本上分為三部分來說:
1 . 是什麼樣的想法來促成這部論的完成?又用什麼方式來寫這部
論?這是最先會被提到的。這個部分最主要就是講到了「供養、頂禮」以及「立誓」的部分。
2 . 就是「本論」的部分。本論就是指其主要內容而言,本論的部分總共分為十三品。
3 . 就是「結論」的部分。主要是把寫這部論以及我們聽或是講說或是修這部論所累積的功德作迴向。
伍、「供養、頂禮」以及「立誓」的部分。
5-1、解說作者著論之動機
5-2-1、向上師、三寶、三根本作「供養、頂禮」前行
5-2-2、其必要性何在?
5-3、向上師、三寶、三根本面前「立誓」之前行
5-1、解說作者著論之動機
以我們所處的時空來說佛陀曾經出世在這世間,而佛陀所傳下來的法教至今仍然流傳在世間。為何要提到佛出世間呢?那是因為在有些劫數當中是沒有佛出世的。佛法之所以可以流傳是因為藉由佛弟子不斷的輾轉相傳,並且按照佛所說法教實修的緣故,所以佛法至今仍然流傳在這世間,我們也是依靠著歷代聖賢、成就者的恩惠而得以聽聞,思考來修行佛法。
所以這部論所產生的背景就是;佛出世間、佛法流傳,然後有龍欽巴這樣的如此的大成就者得到暇滿人身寶,所以尊聖龍欽巴他自己說:「因為自己得到了暇滿難得的人身,具有如此機會的緣故,見到自己所處的輪迴當中自己以及其他眾生,都在這輪迴當中載浮載沈,為使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能夠渡脫的緣故,精研了『因乘』和『果乘』的佛法大海,而整理出一部可以令任何一個補特迦羅(註15)依之而能達到究竟成佛的目的,為了這個緣故來寫這部論。」
這部論可以接引初機學佛者乃至想要最後證得佛陀果位者,可以說是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最終都能夠令修學者達到究竟成佛的目的,所以這部論是完全無誤的修行論典。
5-2、向上師、三寶、三根本作「供養、頂禮」之前行
對於著作這部論的動機則是希望這部論不是但包含了『因乘法』和『果乘法』,並且能夠指引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直至成佛,令心能夠得到完全的休息。為了寫這部論的緣故,首先對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供養」。
本論云:
本初怙主功德廣似海,悲自體性增廣無邊際;
諸佛佛子如意所生處,頂禮意樂所生之雲海。
「本初怙主功德廣似海」指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是從本以來在久遠劫以前就已經成佛的。佛陀的所斷所證一切的功德都已經是究竟圓滿的,其身、語、意三門也有說不盡的功德。在佛陀來說其智慧是遍於一切的,佛陀能了知一切眾生所想;其慈悲亦復如是,佛陀的慈悲能夠及於一切虛空法界的眾生而毫無保留。所以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都是無量無邊超乎我們凡夫所能想像的。
「悲自體性增廣無邊際」指的就是說佛陀的智慧與慈悲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對眾生苦佛陀是完全知悉了然於胸的。佛陀可以為了解救眾生於輪迴苦海的緣故而施予種種的幫助,令眾生可以從暫時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並使眾生可以得到究竟的快樂。若眾生有任何請求的話,佛陀都是可以滿眾生願的;若有人想要投生到善道(天道、人道)當中,佛陀也可以滿眾生願。若有眾生想要成就聲聞、緣覺乃至佛果,佛陀一樣可以滿眾生的願。利根器者若想迅速成佛,佛陀也可以施予方便令之成佛。能夠圓滿成就這些事業功德的就是自本初佛普賢王如來以降的諸佛、本尊、菩薩。由於見到諸佛、本尊慈悲智慧的緣故,尊聖龍欽巴就以至誠恭敬的虔敬心,凝神專一的對十方一切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
5-2-2、其必要性何在?
為何在作論之前要對十方一切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它的必要性又在哪裡呢?這其中的確有許多的必要性:
1 . 作論者如果可以對十方一切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那作論者
也可以證悟到跟諸佛、本尊、菩薩無二的境界。
2 . 「頂禮」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作論者對諸佛、本尊、菩薩頂禮,
可以使作論者在造論的過程中可以遣除障礙,令造論的過程非常
圓滿順遂。
以上是針對著論者有「頂禮」的必要,那對於其他的人(也就是講演以及聽聞這部論者)來說也是需要有對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的必要的。龍樹菩薩說:「著述論典對導師,宣說供養非無果,能對導師、作者生起信心之緣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著述論典的作者對於佛陀(導師)來宣說供養並不是沒有結果的,是有其必要性的;而其必要性就是令接觸到這部論的人能夠對於導師佛陀以及作論者生起信心。
對於作者以及聽聞或是接觸到這部論的其他人來說,都有必要對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和供養。對作者來說,宣說、頂禮和供養三寶三根本令他證得與佛陀無二的果位,並且令其著述能夠圓滿完成。而對於聽聞或是見聞到這部論的人來說,頂禮和供養可以令其對於作者以及其論典和諸佛、本尊、菩薩產生信心。所以對諸佛、本尊、菩薩頂禮和供養可以使著論者得到諸佛的加持,圓滿順遂的完成著作。對於聽聞者來說則可以淨除個人業障,而得到積聚福德的果報。
在《方廣大莊嚴經》當中佛陀曾經說到:「具有福報者,能滿諸所願。……」,也就是說有福報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只要福報夠了他所發的願都能圓滿。在另一部《十方三世一切佛之經(藏語:桑介囊介委兜)》中提到說到:「若是有人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會因為此人憶佛念佛的緣故而得生善道,並證得菩提果位。……」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可以憶念起佛陀並且隨著憶佛念佛的念頭來做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能令此人得生善道證得菩提果位。這樣的說法我們可以從一個小故事中來看:
「佛陀有一回在印度某地駐錫的時候,當地有一個富有的人家生了一個女孩,這小女孩一生出來相貌就長得非常美麗。這小女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她一生出來身上就披了一塊白布。隨著她一天天的長大,她身上所穿的那塊白布所乘的衣服也隨著長大。這女孩一直長到適婚的年紀時,其父母就為了她的即將到來的出嫁而準備了許許多多的珠寶,打算把她給嫁出去。這白衣女孩就問父母說:『您們賣這許多的東西是要做什麼呀?』其父母回答說道:『因為妳已經長大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了,所以我們準備這些金銀珠寶來給你作為出嫁時穿戴的手飾。』這白衣女孩一聽到就問父母說:『我可不可以不要結?我想要出家!』這父母一聽到也很高興的就答應了,並且心理頭想說:『既然不想結婚而想要出家,那應該就要準備出家所需要穿的法衣……等等囉!』這白衣女孩就對父母說:『也不需要去找任何的衣服布料了,就我身上所穿的這一塊白布就可以做成法衣了,您們只要幫我詢問佛陀現在所在的地方,並引領我到佛陀的面前就可以了。』
她父母就打聽佛陀所在的地方,並且代領女兒前往。當時佛陀正帶著羅漢、比丘眾及其他弟子們在給孤獨長者所在的衹樹給孤獨園住錫傳法。幫他們一行三人快到達衹孤獨園佛陀面前時,白衣女孩從很遠的地方見到佛陀就一路頂禮並向佛陀請求出家一直到佛陀面前。當佛陀見到這白衣女孩從很遠的地方一路頂禮並要求出家,遠遠的就答應了她的請求。當這白衣女孩頂禮完畢起身時身上的白衣就自然的顯現出法衣的樣子來,很快的她從佛陀跟前求了法並依法修行,在很短的時間內證得了羅漢果,佛陀也覺得她非常的稀有。
當時在佛陀身邊的阿難陀尊者(註16)覺得這些事情很特別,所以他就去請教佛陀說:『這白衣女以何緣由有如此特殊的遭遇?』佛陀就回答說:這件事要從多劫以前來看,當時有佛名叫“娑甲布”在這世間,當時這尊佛轉了許多的法輪度化了許多的眾生,令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得到解脫。當時這佛的跟前有一比丘專門替佛宣揚布施跟供養的功德,並且不斷的告訴人家要去聽佛說法,聽聞佛說法有種種的功德……等等,所以這比丘就是到處去告訴人間要到佛的跟前來聽法並且要作供養。
有一天這比丘傳布消息到了一個地方,這地方有一對夫妻非常非常的窮苦,這對夫妻窮困到身上所穿的衣服只有一件,所以當先生外出乞討時就穿上這件衣服外出乞討,妻子在沒有衣服穿的情況之下就用草把身體遮住;同樣的當輪到妻子外出乞討時,就輪到先生用草遮蔽身體。有一天這妻子在街上乞討時就遇到了這位比丘,比丘見到了這位窮困的妻子就對她說“娑甲布”佛的種種功德,並對這婦人說如果有人聽聞佛法的話就可以從痛苦的輪迴中求得解脫,如果有人可以對這尊“娑甲布”佛作供養的話,他可以得到生生世世財富豐饒的果報,如果有人這一世貧苦,那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作供養以及布施善果的緣故,所以這一世才會得到貧窮的果報,比丘非常詳細的把這些因果的關係告訴這婦人。
當這婦人聽比丘這樣說之後深信不疑,這婦人就告訴比丘說:『請您在這兒稍等一下,我跟我先生是非常非常貧窮的,但是我可以回去跟他討論一下。』婦人回到家中就跟她先生商量。婦人回到家中就跟她先生商量說:『我剛才在路上碰到佛弟子比丘,他告訴我說佛正在講法,如果去聽法有種種的利益,並且他說布施跟供養的因果關係。我們就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布施與供養,所以此生才會有貧窮的果報產生,現在我們如果再不做布施與供養的話,未來生中我們還是落入貧窮的狀態當中,所以過去生中沒有積聚布施和供養的善因,所以我們這一世不能再錯過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是很貧窮但是我們總是還有一件衣服呀!我們是不是把這一件衣服拿來作供養呢?』
先生聽到之後就覺得說:『妳這意見是很好啊!但是妳想想我們只有一件衣服啊!如果供養出去之後往後我們乞討不就沒衣服可穿了嗎?在我們無法外出乞討的情況下,我們是很有可能會餓死的呀!那又該怎麼辦呢?』那婦人回答說:『沒有辦法到外面乞討有餓死的可能性,但是現再有機緣遇到佛陀是我們絕佳的供養機會,如果我們錯過了那不是非常可惜嗎?是不是我們就忍受一切的苦來作供養呢?』
先生一聽之下也覺得非常有道理就贊成了,所以先生也想:反正不管有沒有衣服人到最後反正都是要死的,而供養佛的機會卻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所以就答應了。於是婦人就回到街上找到這位比丘並對他說:『我們已經商量好了,我們決定要把我們僅有的一件衣服供養佛陀,所以請您別過身去讓我把這件衣服脫下來,然後請您幫我們把這件衣服轉交給佛陀當作供養,請佛為我們作迴向。』
所以這夫妻二人就光著身子用草遮蓋著身體,請比丘將它們僅有的一件衣服拿去佛前作供養。比丘帶這件衣服就來到佛的面前作供養,並把供養這件衣服的緣由陳述給佛陀聽。“娑甲布”佛接受這件衣服的供養之後就將它拿起來,當佛陀把衣服拿起來的時候,周圍的人心中生起了很大的疑問?都覺得為何佛陀要把一件窮人家如此破爛骯髒的衣服收下呢?
佛陀心中了知眾弟子心中的疑惑就對眾弟子說:『直到現在為止,對我有如此清淨的心來作這麼大供養的人,除了這窮女之外別無他人!這件衣服雖然不是金銀珠寶所莊嚴,但是供養這件衣服的主人的心卻是非常的清淨、非常善良的。由於這清淨善良的心做全心的供養,所以他們所累積的功德和福報是無量無邊的。因此這對夫妻,特別是這貧窮的妻子累積了非常大的功德利益。
“娑甲布”佛因為接受了這件衣服也替這件衣服的主人作了迴向,並且發願。在佛陀身旁聽聞佛法的的眾弟子當中,有國王、王后、有大臣、比丘、比丘尼……等等聽到佛陀如此一說,心裡也產生非常大的恭敬與信心,對於一件小小物件的供養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功德也非常的讚嘆!當時在場就有國王和王后就將身上衣服跟首飾給換下來,託這位比丘帶到這位窮女家中,並邀請他們一同來聽聞佛陀說法。這一對窮夫妻於是就穿上了國王和王后所布施的衣服,並跟隨比丘來到“娑甲布”面前聽法。因此這對窮夫妻當中的妻子就從那個時候起直至現在(釋迦牟尼佛),不斷的經過多生多世的輪轉生死都伴隨著一塊白布出生,而且都是出生在富有的大戶人家中。』
佛陀接著說:『這白衣女就是因為這樣的一段因緣,所以這一世能夠見到我,也藉由這儀式的出家因緣不但証得羅漢果解脫生死輪迴,而且可以即身成佛。』佛陀說了這段因緣之後並給予白衣女授記。所有圍繞在佛陀身邊的一切龍天八部、天人、比丘、比丘尼、……等四眾弟子,聽聞佛陀說這一段因緣以及供養時清淨心和正確發心的重要之後,都生出大歡喜心,並且生出很大的信心也隨喜這樣一段殊勝的因緣。」
其實所有的供養和布施的大小並不是看外相來決定的,而是完全看供養者的心量來決定的。如果有人花了很多的錢財來蓋廟或是對僧眾作布施供養,或是他做了種種的善……等六度萬行時,如果他心中生起了一絲絲的驕慢,認為沒有人可以如他一般作如此大的供養,或是他心中覺得他正在作供養……當有這樣「我慢」和「我執」的心生起的時候,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布施和供養等六度萬行,外在看起來是非常廣大的,可是究竟看起來他所累積的福報,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以一顆非常清淨的心供養一朵小花所得到的功德,會比一顆染雜執著的心供養許許多多的金銀珠寶所累積的功德要來大。惡業也是如此,我們或許會認為說有些人他殺了非常多的蟲子,或是他殺了很多的眾生,我們就會認為他所累積的惡業很大。但是真正的來說,如果對佛、本尊或是菩薩生起邪見所產生的惡業,遠遠比那些殺了三界所有一切眾生所累積的惡業要來得大多了。所以所謂的善與惡完全是看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來決定,我們之所以會講到這故事完全是因為之前在經典上所提到的:「若有人能憶起佛,即便只是心起微小事(也就是作了小小的善),也能使作者生善道,甚至於究竟成佛的果位。」
「諸佛佛子如意所生處,頂禮意樂所生之雲海。」是說,依靠著佛陀所教導的法來聞思修的話,就可以產生許多佛與菩薩。
所以總結以上的內容,作論者向上師、三寶、三根本(註17)來作頂禮供養是有其必要性的。對我們來說我們就是聽者(或是讀者)也有必要對上師、三寶、三根本來作頂禮和供養,因為如此可以讓我們積聚很大的福報。因此在本論的最先就是包括了「作論者對佛的頂禮」以及「立誓」這二部分,而以上所述就是有關於「作論者對佛的頂禮」的部分。
註14:「聞、思、修三學」語出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註15:「補特迦羅」,梵語。就是指人族而言。另有譯名數取趣,是眾生別名,以其數數作業,數數趣果故,總指十二類生。
註16:阿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兄弟也是佛陀的侍者。
註17:「上師」: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讓炯立佩多傑開示:在佛陀的法教中曾提 到,千佛的本質和精隨即是我們的上師。一般而言,上師在我們的證覺過程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絕不祇是一種象徵而已。佛性遍及一切眾生。經典上說,我們必須生起證覺之心,也就是菩提心,以行利生度眾的事業。所以,我們常要歷經好幾劫獲得證悟後,始能真正救度解脫眾生。但經典上又說,一個人若能直接明心見性,證得三不壞金剛的話,也能真正利益他人,而上師即是弟子是否能獲得此種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寶」:指佛、法、僧
「三根本」:指金剛乘中的上師、本尊,空行(或是護法)
為何在作論之前要對十方一切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它的必要性又在哪裡呢?這其中的確有許多的必要性:
1 . 作論者如果可以對十方一切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那作論者
也可以證悟到跟諸佛、本尊、菩薩無二的境界。
2 . 「頂禮」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作論者對諸佛、本尊、菩薩頂禮,
可以使作論者在造論的過程中可以遣除障礙,令造論的過程非常
圓滿順遂。
以上是針對著論者有「頂禮」的必要,那對於其他的人(也就是講演以及聽聞這部論者)來說也是需要有對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的必要的。龍樹菩薩說:「著述論典對導師,宣說供養非無果,能對導師、作者生起信心之緣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著述論典的作者對於佛陀(導師)來宣說供養並不是沒有結果的,是有其必要性的;而其必要性就是令接觸到這部論的人能夠對於導師佛陀以及作論者生起信心。
對於作者以及聽聞或是接觸到這部論的其他人來說,都有必要對諸佛、本尊、菩薩作頂禮和供養。對作者來說,宣說、頂禮和供養三寶三根本令他證得與佛陀無二的果位,並且令其著述能夠圓滿完成。而對於聽聞或是見聞到這部論的人來說,頂禮和供養可以令其對於作者以及其論典和諸佛、本尊、菩薩產生信心。所以對諸佛、本尊、菩薩頂禮和供養可以使著論者得到諸佛的加持,圓滿順遂的完成著作。對於聽聞者來說則可以淨除個人業障,而得到積聚福德的果報。
在《方廣大莊嚴經》當中佛陀曾經說到:「具有福報者,能滿諸所願。……」,也就是說有福報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只要福報夠了他所發的願都能圓滿。在另一部《十方三世一切佛之經(藏語:桑介囊介委兜)》中提到說到:「若是有人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會因為此人憶佛念佛的緣故而得生善道,並證得菩提果位。……」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可以憶念起佛陀並且隨著憶佛念佛的念頭來做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能令此人得生善道證得菩提果位。這樣的說法我們可以從一個小故事中來看:
「佛陀有一回在印度某地駐錫的時候,當地有一個富有的人家生了一個女孩,這小女孩一生出來相貌就長得非常美麗。這小女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她一生出來身上就披了一塊白布。隨著她一天天的長大,她身上所穿的那塊白布所乘的衣服也隨著長大。這女孩一直長到適婚的年紀時,其父母就為了她的即將到來的出嫁而準備了許許多多的珠寶,打算把她給嫁出去。這白衣女孩就問父母說:『您們賣這許多的東西是要做什麼呀?』其父母回答說道:『因為妳已經長大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了,所以我們準備這些金銀珠寶來給你作為出嫁時穿戴的手飾。』這白衣女孩一聽到就問父母說:『我可不可以不要結?我想要出家!』這父母一聽到也很高興的就答應了,並且心理頭想說:『既然不想結婚而想要出家,那應該就要準備出家所需要穿的法衣……等等囉!』這白衣女孩就對父母說:『也不需要去找任何的衣服布料了,就我身上所穿的這一塊白布就可以做成法衣了,您們只要幫我詢問佛陀現在所在的地方,並引領我到佛陀的面前就可以了。』
她父母就打聽佛陀所在的地方,並且代領女兒前往。當時佛陀正帶著羅漢、比丘眾及其他弟子們在給孤獨長者所在的衹樹給孤獨園住錫傳法。幫他們一行三人快到達衹孤獨園佛陀面前時,白衣女孩從很遠的地方見到佛陀就一路頂禮並向佛陀請求出家一直到佛陀面前。當佛陀見到這白衣女孩從很遠的地方一路頂禮並要求出家,遠遠的就答應了她的請求。當這白衣女孩頂禮完畢起身時身上的白衣就自然的顯現出法衣的樣子來,很快的她從佛陀跟前求了法並依法修行,在很短的時間內證得了羅漢果,佛陀也覺得她非常的稀有。
當時在佛陀身邊的阿難陀尊者(註16)覺得這些事情很特別,所以他就去請教佛陀說:『這白衣女以何緣由有如此特殊的遭遇?』佛陀就回答說:這件事要從多劫以前來看,當時有佛名叫“娑甲布”在這世間,當時這尊佛轉了許多的法輪度化了許多的眾生,令眾生從輪迴的苦海當中得到解脫。當時這佛的跟前有一比丘專門替佛宣揚布施跟供養的功德,並且不斷的告訴人家要去聽佛說法,聽聞佛說法有種種的功德……等等,所以這比丘就是到處去告訴人間要到佛的跟前來聽法並且要作供養。
有一天這比丘傳布消息到了一個地方,這地方有一對夫妻非常非常的窮苦,這對夫妻窮困到身上所穿的衣服只有一件,所以當先生外出乞討時就穿上這件衣服外出乞討,妻子在沒有衣服穿的情況之下就用草把身體遮住;同樣的當輪到妻子外出乞討時,就輪到先生用草遮蔽身體。有一天這妻子在街上乞討時就遇到了這位比丘,比丘見到了這位窮困的妻子就對她說“娑甲布”佛的種種功德,並對這婦人說如果有人聽聞佛法的話就可以從痛苦的輪迴中求得解脫,如果有人可以對這尊“娑甲布”佛作供養的話,他可以得到生生世世財富豐饒的果報,如果有人這一世貧苦,那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作供養以及布施善果的緣故,所以這一世才會得到貧窮的果報,比丘非常詳細的把這些因果的關係告訴這婦人。
當這婦人聽比丘這樣說之後深信不疑,這婦人就告訴比丘說:『請您在這兒稍等一下,我跟我先生是非常非常貧窮的,但是我可以回去跟他討論一下。』婦人回到家中就跟她先生商量。婦人回到家中就跟她先生商量說:『我剛才在路上碰到佛弟子比丘,他告訴我說佛正在講法,如果去聽法有種種的利益,並且他說布施跟供養的因果關係。我們就是因為過去生中沒有布施與供養,所以此生才會有貧窮的果報產生,現在我們如果再不做布施與供養的話,未來生中我們還是落入貧窮的狀態當中,所以過去生中沒有積聚布施和供養的善因,所以我們這一世不能再錯過了,雖然我們這一生是很貧窮但是我們總是還有一件衣服呀!我們是不是把這一件衣服拿來作供養呢?』
先生聽到之後就覺得說:『妳這意見是很好啊!但是妳想想我們只有一件衣服啊!如果供養出去之後往後我們乞討不就沒衣服可穿了嗎?在我們無法外出乞討的情況下,我們是很有可能會餓死的呀!那又該怎麼辦呢?』那婦人回答說:『沒有辦法到外面乞討有餓死的可能性,但是現再有機緣遇到佛陀是我們絕佳的供養機會,如果我們錯過了那不是非常可惜嗎?是不是我們就忍受一切的苦來作供養呢?』
先生一聽之下也覺得非常有道理就贊成了,所以先生也想:反正不管有沒有衣服人到最後反正都是要死的,而供養佛的機會卻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所以就答應了。於是婦人就回到街上找到這位比丘並對他說:『我們已經商量好了,我們決定要把我們僅有的一件衣服供養佛陀,所以請您別過身去讓我把這件衣服脫下來,然後請您幫我們把這件衣服轉交給佛陀當作供養,請佛為我們作迴向。』
所以這夫妻二人就光著身子用草遮蓋著身體,請比丘將它們僅有的一件衣服拿去佛前作供養。比丘帶這件衣服就來到佛的面前作供養,並把供養這件衣服的緣由陳述給佛陀聽。“娑甲布”佛接受這件衣服的供養之後就將它拿起來,當佛陀把衣服拿起來的時候,周圍的人心中生起了很大的疑問?都覺得為何佛陀要把一件窮人家如此破爛骯髒的衣服收下呢?
佛陀心中了知眾弟子心中的疑惑就對眾弟子說:『直到現在為止,對我有如此清淨的心來作這麼大供養的人,除了這窮女之外別無他人!這件衣服雖然不是金銀珠寶所莊嚴,但是供養這件衣服的主人的心卻是非常的清淨、非常善良的。由於這清淨善良的心做全心的供養,所以他們所累積的功德和福報是無量無邊的。因此這對夫妻,特別是這貧窮的妻子累積了非常大的功德利益。
“娑甲布”佛因為接受了這件衣服也替這件衣服的主人作了迴向,並且發願。在佛陀身旁聽聞佛法的的眾弟子當中,有國王、王后、有大臣、比丘、比丘尼……等等聽到佛陀如此一說,心裡也產生非常大的恭敬與信心,對於一件小小物件的供養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功德也非常的讚嘆!當時在場就有國王和王后就將身上衣服跟首飾給換下來,託這位比丘帶到這位窮女家中,並邀請他們一同來聽聞佛陀說法。這一對窮夫妻於是就穿上了國王和王后所布施的衣服,並跟隨比丘來到“娑甲布”面前聽法。因此這對窮夫妻當中的妻子就從那個時候起直至現在(釋迦牟尼佛),不斷的經過多生多世的輪轉生死都伴隨著一塊白布出生,而且都是出生在富有的大戶人家中。』
佛陀接著說:『這白衣女就是因為這樣的一段因緣,所以這一世能夠見到我,也藉由這儀式的出家因緣不但証得羅漢果解脫生死輪迴,而且可以即身成佛。』佛陀說了這段因緣之後並給予白衣女授記。所有圍繞在佛陀身邊的一切龍天八部、天人、比丘、比丘尼、……等四眾弟子,聽聞佛陀說這一段因緣以及供養時清淨心和正確發心的重要之後,都生出大歡喜心,並且生出很大的信心也隨喜這樣一段殊勝的因緣。」
其實所有的供養和布施的大小並不是看外相來決定的,而是完全看供養者的心量來決定的。如果有人花了很多的錢財來蓋廟或是對僧眾作布施供養,或是他做了種種的善……等六度萬行時,如果他心中生起了一絲絲的驕慢,認為沒有人可以如他一般作如此大的供養,或是他心中覺得他正在作供養……當有這樣「我慢」和「我執」的心生起的時候,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布施和供養等六度萬行,外在看起來是非常廣大的,可是究竟看起來他所累積的福報,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以一顆非常清淨的心供養一朵小花所得到的功德,會比一顆染雜執著的心供養許許多多的金銀珠寶所累積的功德要來大。惡業也是如此,我們或許會認為說有些人他殺了非常多的蟲子,或是他殺了很多的眾生,我們就會認為他所累積的惡業很大。但是真正的來說,如果對佛、本尊或是菩薩生起邪見所產生的惡業,遠遠比那些殺了三界所有一切眾生所累積的惡業要來得大多了。所以所謂的善與惡完全是看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來決定,我們之所以會講到這故事完全是因為之前在經典上所提到的:「若有人能憶起佛,即便只是心起微小事(也就是作了小小的善),也能使作者生善道,甚至於究竟成佛的果位。」
「諸佛佛子如意所生處,頂禮意樂所生之雲海。」是說,依靠著佛陀所教導的法來聞思修的話,就可以產生許多佛與菩薩。
所以總結以上的內容,作論者向上師、三寶、三根本(註17)來作頂禮供養是有其必要性的。對我們來說我們就是聽者(或是讀者)也有必要對上師、三寶、三根本來作頂禮和供養,因為如此可以讓我們積聚很大的福報。因此在本論的最先就是包括了「作論者對佛的頂禮」以及「立誓」這二部分,而以上所述就是有關於「作論者對佛的頂禮」的部分。
註14:「聞、思、修三學」語出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註15:「補特迦羅」,梵語。就是指人族而言。另有譯名數取趣,是眾生別名,以其數數作業,數數趣果故,總指十二類生。
註16:阿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兄弟也是佛陀的侍者。
註17:「上師」: 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讓炯立佩多傑開示:在佛陀的法教中曾提 到,千佛的本質和精隨即是我們的上師。一般而言,上師在我們的證覺過程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絕不祇是一種象徵而已。佛性遍及一切眾生。經典上說,我們必須生起證覺之心,也就是菩提心,以行利生度眾的事業。所以,我們常要歷經好幾劫獲得證悟後,始能真正救度解脫眾生。但經典上又說,一個人若能直接明心見性,證得三不壞金剛的話,也能真正利益他人,而上師即是弟子是否能獲得此種能力的關鍵所在。
「三寶」:指佛、法、僧
「三根本」:指金剛乘中的上師、本尊,空行(或是護法)
5-3、向上師、三寶、三根本面前「立誓」之前行
※ (卷3)2005.9.15續講有關作論者「立誓」部分
在做完「頂禮、供養」的部份之後,接著要做的部粉就是「立誓」。本論云:
光明法身無垢佛陀界,執持無明流轉於三有;
淪落業及煩惱曠野中,困頓之心於今得休憩。
其中「光明法身無垢佛陀界」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從本以來就是光明的,與佛的心是無二無別的,是離「有、無、斷、常」這四邊的。這也是之前我們所說過的,我們凡夫心其實跟佛的心所具有的功徳是無二無別的。
心的本質是空性的,其顯露之相是光明之相,心是離「有、無、斷、常」四邊的,這樣的心是所有眾生本來具足的。關於心的狀態在《寶性論》(註18)當中有云:「……心地本自光明故,能見煩惱無自性;凡諸眾生能悟無我離四邊,即能證得圓滿無垢佛陀果,敬禮有情能見無量清淨智慧力。……」這意思是說心的本來面目是光明的是沒有煩惱的,因為心本無自性是光明的,所以煩惱也是沒有自性的。凡一切所有眾生如果能夠證悟到無我,那就跟佛所證得的圓滿無垢佛陀果位是一般無二,也可以位列佛陀的行列當中了。
所以像這樣的自性光明是所有無量無邊眾生都本自具足的,雖然凡情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自性光明卻不得見,於是就在痛苦的生死輪迴當中漂流輪轉。由於無明的緣故所以執為有我(我執),因為有我執的緣故而衍生出五毒煩惱(貪、瞋、癡、慢、疑),由於這五毒業力的緣故而在生死的輪迴痛苦之中變遷流轉。而這整個的情況就是說,我們的五根(註19)、五識(註20)等一切習氣的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註21)當中,「阿賴耶識」含藏著我們一切所有的善及不善的業。這所謂我們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的善與不善,有著大、中、小的區別,而這些區別也有著它的原則存在。
善念的大小不在於它的外相所顯現出的大小來決定,而是決定於發心的大小來決定的。不善業的大小則是看事件的大小及對象來區分大小,比方說我們以殺生業來說,殺人、殺佛、殺畜牲的殺業就有大小的分別。善與不善業的大小也依「前行、中行、後行」來區分。若以前、中、後這三部份來看業的大小,比方說若有人起意要殺人時他首先要有一個想殺的對象,然後他會想要以什麼工具?什麼方式?當他在想的時候就是造業的前行部份(準備工作部份)。如果他這部份已經完成時,那也就同時就造成了小的惡業,這小的惡業伴隨著無明的業就會使得眾生墮入畜牲道當中。
方才說過造一個不善的業有所謂「前行、中行、後行」的區分,前面完成小的惡,中間的也接著完成(如準備好之後就真的殺了人了)就是屬於中間的惡業,中等的惡業加上貪著(貪心)的業就會令眾生墮入餓鬼道當中。大的惡業伴隨著瞋心就會令眾生墮入地獄道當中,大的惡業我們之前所說過有幾種界定的方法,加上後面所提到在造做惡業當中有前、中、後三部份,所謂後的部份就是以殺人為例:決定要殺人(前行),把目標給殺了(中行),確定把人殺了並且獲得殺人的滿足感時,那就是後面的部份也完成了,而且這惡業算是大的惡業。如此大的惡業若是伴隨著瞋恨心,就會使得眾生淪墮到痛苦不堪的地獄道當中。
回過頭來再講到善業,一般我們在做善業時都有不同的想法在裡面,如此所造做出來的善業也有所不同。一般我們說善業有:「順隨福報」以及「順隨解脫的福報」二種。所謂「順隨福報的善業」就是說,令得造福報的眾生不會落入三惡道當中而能投生到三善道中的福報,這樣子的善業我們稱之為順隨福報的善業。「解脫福報的善業」就是說:因為見到輪迴的苦,所以所修一切的善都迴向解脫,所得到的果就是聲聞、菩薩、佛的果位。
之所以會有聲聞、菩薩、佛果的不同,就是跟求解脫者本身的發心有關。如果只為自己的解脫而造善的話,所得到的果就是聲聞跟獨覺的果位;如果是為了要解脫所有六道眾生都能脫離輪迴之苦的關係而修的善,就會令積善者證得菩薩的果位;如果可以從菩薩的果位再進一步的修行則可以達到究竟的佛陀果位。一般在積聚福報時,如果伴隨著我慢心的話,會令得如此的眾生落入天道和人道當中,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作善時自以為做了很好的事情,自以為是很了不起的我慢心生起的話,就會使得作善者投生到天道跟人道當中。
由於不善業會令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等三惡道,那伴隨著我慢心的善會令眾生投生到天道、人道,一般來說我們積善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如果行善事生起我慢心,卻是一件不值得鼓勵的事,因為有我慢心參雜其中的緣故就會使得善果折損,會令積善者最多只能投生到人、天道而已,而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果位。我們行一切善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成就佛陀果位,相較於究竟的佛陀果位的目標之下,六道中人天福報其實是不究竟的。有關於這些可以從這個小故事來看:
過去有一個小村莊,這小村莊的人常常要到很遠的鎮上去買東西這一趟往返非常的辛苦。他們之所以會非常辛苦是因為這小村莊和小鎮中間隔了一條很大的河,而在這大河之上的橋卻非常的危險,所以人們在經過非常辛苦,因為這橋的承載力實在太低、危險性實在太高了,所以一個不注意就會掉到河裡被河水沖走,再不然就是在負重的時候都無法順利過橋,所以這村莊的人總是苦於在村莊和城鎮之間冒險往來。有一天這村莊就來了一個有錢人,這有錢人看上了這村莊並且在這村莊買了塊地住了下來。這有錢人住進這村莊不久就發現村子裡的人有這麼一件苦惱的事情,所以他就召集村子裡的人並提議說要想辦法蓋橋,並說這蓋橋的錢由他來出。
村裡的一聽到這好消息後每個心中都非常的高興,總算是有人來解決他們長久以來的困難,以後要到城鎮就容易得多了,於是大家就非常高興的討論著,可是討論到最後大家就決定不要有錢人出錢,也不要這條橋了。真的若是按照常理來說這條橋是村子裡的人最需要的,他們也需要有人出錢來蓋這座橋,為什麼到最後大家都情願不要這座橋呢?這是因為這個有錢人,再提議由他出錢蓋橋當中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蓋這一座橋的時候每一塊磚每一個石頭都要刻上他的名字,所以這村子裡的人到最後決定不要這一座橋。
其實這有錢人心中所盤算的就是說他有錢可以蓋這座橋,可是這座橋蓋成之後他將來死掉就沒有人會記得他了,所以他就講說再每一個磚塊和石頭刻上他的名字,所以在他解決大家的困難之後大家只要看到橋上所刻的名字就會記得他。也就是說他在作這件善事的時候心裡有一個目的在-那就是有一個我慢心在夾雜在其中,所以到最後大家也就不要他的橋了。那如果這有錢人真正聰明的話,他應該知道如果他動機純正-純粹只是要解決村民的痛苦的話,他出錢蓋即便沒有在橋上留下任何痕跡,人們也是會因為它解決了大家困難的緣故打從心裡就會記得他,並傳頌他的善舉的,可是這有錢人就是一念之差而損失了一個非常好的行善的機會。
我們一般作弟子的在佛法上也時常生起我慢心而不自覺,比方說我們對我們的上師作供養的時候,時常就會在心中覺得說:「我已經共養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了!所以我的上師應該會聽我的……」而自以為已經從上師那兒取得了某一些的特權在。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大的功徳主在出錢出力在作供養或是在做利益寺院的事情,看起來功德是非常的大。但是有些功德主會認為說這些事情一做下去,自己的地位就提升了,要不然就是跟上師並行或是在法會上一坐就坐上就跟上師差不多高的法座了,跟著上師並行來去進出就顯露出非常炫燿的樣子,總是讓人家覺得說:「喔!那個八成是大功徳主,他跟上師的關係一定是要比平常人來得更好……」就會做種種的揣測,而上師也會因為同情或是諒解這個弟子的心理而處處配合,於是更讓功德主覺得自己是非常了不起,像如此的情況之下一不小心這地子就會凌駕在他上師之上。
註18:《寶性論》是印度如來藏思想最主要的論典。《寶性論》的中文全名是《究竟一乘寶性 論》。它有梵文本和藏文譯本。梵文本全稱為Ratnagotravibhaga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意思是「寶性分別大乘最上秘義論」。有趣的是中譯本取其前字 (Ratnagotravibhaga) 而名為《寶性論》,而藏文譯本則取其後字(Mahayanottaratantra) 而稱此論為《大乘最上秘義論》(簡稱Uttaratantra),由此可略見此二傳統著重點的不同。依中國佛教的傳統說法,《寶性論》全論是堅慧(Saramati)所造,但依藏傳,論本偈是彌勒菩薩 (Maitreya) 造的,而「釋論」則是由無著(`Asanga`)菩薩所造。梵文本亦稱「論本偈」是彌勒造的。《寶性論》內容分四卷十一品。基本上包括二大部分:「論本偈」和「釋論」。「論本偈」即是五言四句的偈頌,總共三百偈。《寶性論》的主題在於四法:佛性、佛菩提、佛法、佛業,也就是諸佛及眾生依本具的佛「性」(dhatu) ,經過實踐的歷程,證得佛菩提 (bodhi) ,具足一切佛法(dharma)功德,並且從事濟度眾生的行業。
註19:「五根」,指眼、耳、鼻、舌、身。「根」(indriya)是指不同的感覺機能,是分別意識的根源。
註20:「五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識」是依據五根而生起的五種分別意識。「五根」加上「五識」則組成「色蘊」(rupa-skandha)。 而這其中的「蘊」則是意指積聚、群組、集合或是聚集,五蘊是相互依賴且共同生起的;簡單的說一切的「有為法」盡皆包含在五蘊之中。
註21:「阿賴耶識」,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中的第八識。而其中六種意識所認知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則稱之為「塵界」。而「根」、「塵」、「識」的分類如下表所示:
根界 眼界 耳界 鼻界 舌界 身界 意界
塵界 色界 聲界 香界 味界 觸界 法界
識界 眼識界 耳識界 鼻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Ps.上述十八界分為根、塵、識三類的界。「界」是起源,世上所有事物以及所有能夠認知的法都包含再這十八界當中。
※ (卷3)2005.9.15續講有關作論者「立誓」部分
在做完「頂禮、供養」的部份之後,接著要做的部粉就是「立誓」。本論云:
光明法身無垢佛陀界,執持無明流轉於三有;
淪落業及煩惱曠野中,困頓之心於今得休憩。
其中「光明法身無垢佛陀界」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從本以來就是光明的,與佛的心是無二無別的,是離「有、無、斷、常」這四邊的。這也是之前我們所說過的,我們凡夫心其實跟佛的心所具有的功徳是無二無別的。
心的本質是空性的,其顯露之相是光明之相,心是離「有、無、斷、常」四邊的,這樣的心是所有眾生本來具足的。關於心的狀態在《寶性論》(註18)當中有云:「……心地本自光明故,能見煩惱無自性;凡諸眾生能悟無我離四邊,即能證得圓滿無垢佛陀果,敬禮有情能見無量清淨智慧力。……」這意思是說心的本來面目是光明的是沒有煩惱的,因為心本無自性是光明的,所以煩惱也是沒有自性的。凡一切所有眾生如果能夠證悟到無我,那就跟佛所證得的圓滿無垢佛陀果位是一般無二,也可以位列佛陀的行列當中了。
所以像這樣的自性光明是所有無量無邊眾生都本自具足的,雖然凡情所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自性光明卻不得見,於是就在痛苦的生死輪迴當中漂流輪轉。由於無明的緣故所以執為有我(我執),因為有我執的緣故而衍生出五毒煩惱(貪、瞋、癡、慢、疑),由於這五毒業力的緣故而在生死的輪迴痛苦之中變遷流轉。而這整個的情況就是說,我們的五根(註19)、五識(註20)等一切習氣的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註21)當中,「阿賴耶識」含藏著我們一切所有的善及不善的業。這所謂我們含藏在「阿賴耶識」中的善與不善,有著大、中、小的區別,而這些區別也有著它的原則存在。
善念的大小不在於它的外相所顯現出的大小來決定,而是決定於發心的大小來決定的。不善業的大小則是看事件的大小及對象來區分大小,比方說我們以殺生業來說,殺人、殺佛、殺畜牲的殺業就有大小的分別。善與不善業的大小也依「前行、中行、後行」來區分。若以前、中、後這三部份來看業的大小,比方說若有人起意要殺人時他首先要有一個想殺的對象,然後他會想要以什麼工具?什麼方式?當他在想的時候就是造業的前行部份(準備工作部份)。如果他這部份已經完成時,那也就同時就造成了小的惡業,這小的惡業伴隨著無明的業就會使得眾生墮入畜牲道當中。
方才說過造一個不善的業有所謂「前行、中行、後行」的區分,前面完成小的惡,中間的也接著完成(如準備好之後就真的殺了人了)就是屬於中間的惡業,中等的惡業加上貪著(貪心)的業就會令眾生墮入餓鬼道當中。大的惡業伴隨著瞋心就會令眾生墮入地獄道當中,大的惡業我們之前所說過有幾種界定的方法,加上後面所提到在造做惡業當中有前、中、後三部份,所謂後的部份就是以殺人為例:決定要殺人(前行),把目標給殺了(中行),確定把人殺了並且獲得殺人的滿足感時,那就是後面的部份也完成了,而且這惡業算是大的惡業。如此大的惡業若是伴隨著瞋恨心,就會使得眾生淪墮到痛苦不堪的地獄道當中。
回過頭來再講到善業,一般我們在做善業時都有不同的想法在裡面,如此所造做出來的善業也有所不同。一般我們說善業有:「順隨福報」以及「順隨解脫的福報」二種。所謂「順隨福報的善業」就是說,令得造福報的眾生不會落入三惡道當中而能投生到三善道中的福報,這樣子的善業我們稱之為順隨福報的善業。「解脫福報的善業」就是說:因為見到輪迴的苦,所以所修一切的善都迴向解脫,所得到的果就是聲聞、菩薩、佛的果位。
之所以會有聲聞、菩薩、佛果的不同,就是跟求解脫者本身的發心有關。如果只為自己的解脫而造善的話,所得到的果就是聲聞跟獨覺的果位;如果是為了要解脫所有六道眾生都能脫離輪迴之苦的關係而修的善,就會令積善者證得菩薩的果位;如果可以從菩薩的果位再進一步的修行則可以達到究竟的佛陀果位。一般在積聚福報時,如果伴隨著我慢心的話,會令得如此的眾生落入天道和人道當中,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作善時自以為做了很好的事情,自以為是很了不起的我慢心生起的話,就會使得作善者投生到天道跟人道當中。
由於不善業會令眾生墮入地獄、餓鬼、畜牲等三惡道,那伴隨著我慢心的善會令眾生投生到天道、人道,一般來說我們積善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如果行善事生起我慢心,卻是一件不值得鼓勵的事,因為有我慢心參雜其中的緣故就會使得善果折損,會令積善者最多只能投生到人、天道而已,而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果位。我們行一切善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成就佛陀果位,相較於究竟的佛陀果位的目標之下,六道中人天福報其實是不究竟的。有關於這些可以從這個小故事來看:
過去有一個小村莊,這小村莊的人常常要到很遠的鎮上去買東西這一趟往返非常的辛苦。他們之所以會非常辛苦是因為這小村莊和小鎮中間隔了一條很大的河,而在這大河之上的橋卻非常的危險,所以人們在經過非常辛苦,因為這橋的承載力實在太低、危險性實在太高了,所以一個不注意就會掉到河裡被河水沖走,再不然就是在負重的時候都無法順利過橋,所以這村莊的人總是苦於在村莊和城鎮之間冒險往來。有一天這村莊就來了一個有錢人,這有錢人看上了這村莊並且在這村莊買了塊地住了下來。這有錢人住進這村莊不久就發現村子裡的人有這麼一件苦惱的事情,所以他就召集村子裡的人並提議說要想辦法蓋橋,並說這蓋橋的錢由他來出。
村裡的一聽到這好消息後每個心中都非常的高興,總算是有人來解決他們長久以來的困難,以後要到城鎮就容易得多了,於是大家就非常高興的討論著,可是討論到最後大家就決定不要有錢人出錢,也不要這條橋了。真的若是按照常理來說這條橋是村子裡的人最需要的,他們也需要有人出錢來蓋這座橋,為什麼到最後大家都情願不要這座橋呢?這是因為這個有錢人,再提議由他出錢蓋橋當中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蓋這一座橋的時候每一塊磚每一個石頭都要刻上他的名字,所以這村子裡的人到最後決定不要這一座橋。
其實這有錢人心中所盤算的就是說他有錢可以蓋這座橋,可是這座橋蓋成之後他將來死掉就沒有人會記得他了,所以他就講說再每一個磚塊和石頭刻上他的名字,所以在他解決大家的困難之後大家只要看到橋上所刻的名字就會記得他。也就是說他在作這件善事的時候心裡有一個目的在-那就是有一個我慢心在夾雜在其中,所以到最後大家也就不要他的橋了。那如果這有錢人真正聰明的話,他應該知道如果他動機純正-純粹只是要解決村民的痛苦的話,他出錢蓋即便沒有在橋上留下任何痕跡,人們也是會因為它解決了大家困難的緣故打從心裡就會記得他,並傳頌他的善舉的,可是這有錢人就是一念之差而損失了一個非常好的行善的機會。
我們一般作弟子的在佛法上也時常生起我慢心而不自覺,比方說我們對我們的上師作供養的時候,時常就會在心中覺得說:「我已經共養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了!所以我的上師應該會聽我的……」而自以為已經從上師那兒取得了某一些的特權在。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大的功徳主在出錢出力在作供養或是在做利益寺院的事情,看起來功德是非常的大。但是有些功德主會認為說這些事情一做下去,自己的地位就提升了,要不然就是跟上師並行或是在法會上一坐就坐上就跟上師差不多高的法座了,跟著上師並行來去進出就顯露出非常炫燿的樣子,總是讓人家覺得說:「喔!那個八成是大功徳主,他跟上師的關係一定是要比平常人來得更好……」就會做種種的揣測,而上師也會因為同情或是諒解這個弟子的心理而處處配合,於是更讓功德主覺得自己是非常了不起,像如此的情況之下一不小心這地子就會凌駕在他上師之上。
註18:《寶性論》是印度如來藏思想最主要的論典。《寶性論》的中文全名是《究竟一乘寶性 論》。它有梵文本和藏文譯本。梵文本全稱為Ratnagotravibhaga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意思是「寶性分別大乘最上秘義論」。有趣的是中譯本取其前字 (Ratnagotravibhaga) 而名為《寶性論》,而藏文譯本則取其後字(Mahayanottaratantra) 而稱此論為《大乘最上秘義論》(簡稱Uttaratantra),由此可略見此二傳統著重點的不同。依中國佛教的傳統說法,《寶性論》全論是堅慧(Saramati)所造,但依藏傳,論本偈是彌勒菩薩 (Maitreya) 造的,而「釋論」則是由無著(`Asanga`)菩薩所造。梵文本亦稱「論本偈」是彌勒造的。《寶性論》內容分四卷十一品。基本上包括二大部分:「論本偈」和「釋論」。「論本偈」即是五言四句的偈頌,總共三百偈。《寶性論》的主題在於四法:佛性、佛菩提、佛法、佛業,也就是諸佛及眾生依本具的佛「性」(dhatu) ,經過實踐的歷程,證得佛菩提 (bodhi) ,具足一切佛法(dharma)功德,並且從事濟度眾生的行業。
註19:「五根」,指眼、耳、鼻、舌、身。「根」(indriya)是指不同的感覺機能,是分別意識的根源。
註20:「五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識」是依據五根而生起的五種分別意識。「五根」加上「五識」則組成「色蘊」(rupa-skandha)。 而這其中的「蘊」則是意指積聚、群組、集合或是聚集,五蘊是相互依賴且共同生起的;簡單的說一切的「有為法」盡皆包含在五蘊之中。
註21:「阿賴耶識」,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中的第八識。而其中六種意識所認知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則稱之為「塵界」。而「根」、「塵」、「識」的分類如下表所示:
根界 眼界 耳界 鼻界 舌界 身界 意界
塵界 色界 聲界 香界 味界 觸界 法界
識界 眼識界 耳識界 鼻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
Ps.上述十八界分為根、塵、識三類的界。「界」是起源,世上所有事物以及所有能夠認知的法都包含再這十八界當中。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尊貴上師覺嵋桑度堪仁波切講授
講授地點:佛陀教育基金會七樓講堂
漢 譯:徐長樂居士
一、 前言: 2006年5月10日星期三 PM 7:30 ~ 9:30(錄1.)
1-1、略說求法圓滿之條件;
1-2、口傳《寧體前行法》
1-3、重釋第一品論題-略說「暇滿難得」
1-1、略說求法圓滿之條件
按照金剛乘的傳統來說,若要學習或是接受一個法必須具足三個部份才算完整。所謂三個部份:
1、「灌頂」:就是參加一般大家所常聽到的某某本尊的灌頂法會,而「灌 頂」的意義是給予傳授求法者修行這個法的權利之意。
2、「口傳」:或稱「傳嚨」就是口耳傳承,也就是藉由傳法上師的口來唸 誦法本,把一個法念誦出來,然後經由我們求法者的耳朵來 聽取,所以經由口耳得到法的傳承。
3、「教導」:就是傳法上師詳細教授解釋,要修持某一個法詳細的修持方法;如儀軌的觀想步驟、該如何禪定、該如何念誦,應該要有所了解的細微部份都會在這教授的過程中加以傳授。
所以一般若要接受一個完整的法都要接受「灌頂」、「口傳」和「教導」這三部份,在接受了這三個很完整的部份之後求法者才可以說是很完整的知道如何去修這個法,得到修持這個法的授權以及得到這個法的清淨傳承,如此來修才稱得上是完整的。
當然我們求法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會每一個法都具足圓滿這三個條件,有時我們參加法會只是得到「灌頂」或是「口傳」,而「教導」的部份通常是在「灌頂」或是「口傳」之後才會有的,所以「灌頂」和「口傳」也可以獨立的授予。今天因為有一些新加入師兄弟的緣故,首先我們恭請仁波切給全體的師兄弟們口傳全知無垢光(龍欽巴)尊者所著作的《寧體前行法》(註1),當仁波切給予我們口傳的時候大家要注意聆聽仁波切所誦念的經文就可以了。
1-2、口傳《寧體前行法》
1-3、重釋第一品論題-略說「暇滿難得」
在去年(2005年)由迦拉仁波切講授了龍欽巴尊者所著的《三休息論》(註2)中《心性休息論》的〈第一品.暇滿難得〉的部分,接著我們就繼續來講授這〈第二品.壽命無常〉的部份。關於這個論題過去應該是解釋過,今天再跟大家解釋何為「心性休息」?
所謂的「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在輪迴當中所有一切的眾生,在經歷了一切輪迴當中的外境也好或是內在心裡的種種痛苦都無法解脫。為了要從這種種輪迴痛苦中解脫的緣故,我們必須要從事修行來讓自己的心回到本來面目(註3),在原本的面目當中解脫種種的痛苦,在它本來的面目中得到最終的休憩。這裡說到「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心性的休息所在是自己心的本來面目當中休息,它並非是說把這個心完全滅除或是說得到一個新的心,這裡並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回到心的本初狀態當中休息。
我們常說「佛即眾生」,而佛與眾生差別在哪兒呢?所謂的佛是捨棄或是斷除了一切該捨棄該斷除的種種過錯而證得一切圓滿智慧以及圓滿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者;相對的眾生就是還沉溺在種種的煩惱以及過失迷誤當中,受種種痛苦情況者則稱之為眾生。就究竟義來說佛與眾生並無好壞之別,以究竟義而言佛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佛與眾生就心性來說,佛是開悟者而眾生是迷亂者,亦即明心見性者為佛,心性染垢貪愛執著者為眾生。就真實義而言,本來佛與眾生更無差別。所以就心的觀點來說,心的本質就是清淨的、光明的,佛跟眾生的心是一致無差別的,是清淨光明的。
我們把煩惱叫做「染垢」的原因是,煩惱可以遮蔽我們的心,會使得我們心的本性無法顯露出來,所以我們稱之為「染垢」。這有如空中太陽或明月被雲遮蔽一般,雲不會一直都在那兒的。它總有消散的時候,當雲現前的時候太陽或是明月會被遮住,當它消散時陽光或是月光就會顯露出來。無論雲翳存在與否太陽和月亮是一直不變的,只是說陽光或月光是不是能顯露出來跟是不是被雲遮住有關。這情況就好比我們所說的眾生心有如陽光一般,但若被雲給遮蔽住就無法顯露出陽光,一旦雲被遣除之後就能重現陽光。所以眾生心有如太陽,眾生煩惱有如空中雲朵一般會遮蔽太陽。為了要使所有一切的眾生能重見到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能見到心性或是說「明心見性」),所以全知無垢光(龍欽饒降巴)尊者著述了這所謂的《大圓滿心性休息論》十三品,其目的就是要令所有一切眾生都能重見自心的本來面目。
在初品當中講到「暇滿難得」,意思是說我們此生能夠得到了具有八種閒暇、十種圓滿條件的人身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關於「暇滿難得」的部份在過去的課程中已經講述的非常詳盡。為何我們要一再的提起「暇滿難得」?那是因為我們一般大多數的人對於像我們這樣具有人身這珍貴的條件,以及具足其他所謂八暇十圓滿的珍貴條件的情況並不是十分的了解,所以必須一再重複的去講述。我們在「暇滿難得的人身」之後加上一個「寶」字,為什麼要加這個「寶」字呢?這「寶」就是珍寶的意思,為什麼說是珍寶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條件非常難得,第二個條件是因為它非常的稀有。
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的礦石之中以及所有的物件當中金跟銀是寶,那為什麼金跟銀是寶?因為金跟銀釋非常稀少的,而且非常的難得難遇。但是比起金跟銀來說又有更難得的東西,那就是鑽石。比起金銀來說鑽石更加難得,所以鑽石的價格就更高,那是因為鑽石十分稀有難得的緣故,所以鑽石又比金銀更為稀奇和珍貴。我們此世人身的寶亦復如是,是如此的稀奇如此的難能可貴,只是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很可能會錯失把握住此世這珍貴人身寶的機會。這有如鑽石是如此的稀有難得,而知道鑽石價值的人當他得到這珍貴的鑽石時就會非常的歡喜,非常的珍惜。但是相對於其他不知道也認不出鑽石的人來說,就算手中握住真鑽石也認不出它的價值,因為對鑽石一無所知的緣故,也很有可能將握在手中的真鑽隨意放置,或者認為這只是一顆白石罷了而將其丟棄。這一丟那損失可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價值的緣故,所以白白的浪費掉這已經握在我們掌中價值高昂的鑽石,而不知好好的去利用它。
同樣的我們這「人身寶」也是如此,我們此世已經得到如此的一個寶,但是在我們對這人身寶沒有非常認識的情況之下,就非常有可能會白白浪費掉我們此世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因此為了要讓自己不會錯失不會浪費此世這人身寶的緣故,要解釋清楚為什麼人身是暇滿難得的寶。
大家或許會說:「唉呀!這不用你說我也知道人身是很難得,也是很珍貴的呀!」「我了解呀!我知道啊!」,但是我們常說「我們了解!我們知道!」但是大家靜下心來去回想看看我們是如何的去利用我們的身體?怎樣去利用自己這一生的時間?我們是如何利用我們自己的人身寶?從這自己怎麼用它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有沒有價值了。為了這人身寶不被錯失不被浪費的緣故,全知龍欽巴尊者就一再的苦口婆心的利用各種例子以及道理來說明這「人身寶」的重要以及它的可貴,也給了很多的建議說是要利用這人身寶來做種種的善,來累積種種的福報智慧二種資糧,也一再的強調這種珍貴的人身寶是不會一再的被獲得,一旦得到就要好好的利用,不然一旦錯失就難以復得。
這就好像我們之前所說世間珍寶並非人人都能獲得,有些珍奇的寶物我們前所未聞見都沒見過,更遑論說是要得到這些珍寶。我們此世的人身寶也跟這世間的珍寶是一樣不是那麼容易遇見的,所以關於「暇滿難得人身」部分就是第一品所說的全部內容。
註1:即為藏傳寧瑪巴教派的四加行儀軌《大圓滿龍欽寧體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其中包含了「四 轉思維」的共同前行以及包含「皈依、發心、金剛薩埵懺罪、貢獻曼達拉、大禮拜、上師相應」等內容的不共加行,寧瑪巴修行者為進入大圓滿境界所必須從事的修行。
註2:《三休息論》乃《大圓滿三休息論》之簡稱,《三休息論》包括了〈心性休息論〉、〈禪定休息論〉、〈虛幻休息論〉。根據釋性願法師所闡釋:「大圓滿」是寧瑪派特有且相當重要的修習法門,大圓滿法又有「心性休息法」、「禪定休息法」、「虛幻休息法」之分,這三休息是大圓滿法的總綱,其關係乃相輔相成。其略述如下:
▲「心性休息法」:即明心見性當下清淨,說明寧瑪派「九乘次第」的修習。目的是為了避免落入空、有二邊的執著,而入離戲論的中觀正見,產生自然智慧。
▲「禪定休息法」:說明「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習,即經由氣、脈、明點修習而達到大樂、光明和無念。目的是為了對破「有」的執著而見空性。
▲「虛幻休息法」:是修空性的「八幻喻觀」,專門對治修空樂、空明、無念定時產生的執著。
目的是為了破頑空的執著,認清「空」亦非實有。
《三休息論》是龍欽巴大師極富盛名的著作,本文分為八種因乘修行,四種密續生圓次第及無上果大圓滿修習,是一切有情疲勞心性之休息處。然而三部論中實以「心性休息」統率後二論。
註3:本來面目就是佛性本體,亦名真如自性,或是指清淨心。
二、續講〈第二品.壽命無常〉
壽命無常品分五:一、略說;二、廣說;三、因而說精進(故說精進);
四、結行(結語); 五、現品迴向。
接著第二品要說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它真正的情況?像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它是否可以恆常不變的擁有?其實這真正的情況並非如此,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即使我們已經見到我們的人身寶是非常珍貴的也非常的珍惜它,你想要永久的擁有它這也是做不到的,這些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壽命無常」的部份。
我們通常都會說:「『無常』!我是了解的。通常別人問起這問題我也會說一切是『無常』的,所以我了解『無常』的。」但是說實在的我們說「無常」只是口頭上說,心裡並沒有活在「無常」當中。接著我們以五個部份來說無常:
一、略說無常。二、廣說無常。三、故說精進(勸勉精進)。四、結語(结行;總結「無常」)。五、現品迴向:(迴向本品善根)把以上所說「無常」的部份所具有的功德做一個迴向。
2-1、略說「無常」
這個部份說到像如此閒暇圓滿的人身珍寶,我們雖然得到了,但是心裡卻不能認為這珍貴的人身寶是會一直恆常存在的,必須要知道是無常的。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必須要非常精進的來做種種的善。也就是說我們得到這個人身寶,並不是說你非常珍愛它想要保存它就可以保存下來的,因為它是無常的,是會變遷流轉的。因此我們在如此的情況之下需要好好的珍惜、好好的把握而不要白白浪費掉這個身體。
所謂的浪費就是說懶惰,或是說心非常的散漫,一點都不以為意的讓時間錯過。我們說「無常」就是說這個生命或是這人生甚麼時候會失去?這是無法掌控的。在甚麼情況下會失去是不一定,是無法掌控的,因此就必須要好好的把握這珍貴的機會,去好好精進去努力。所謂精進努力的意思是說,對於一切能夠利益別人利益自己的事(自他二利)都應該努力的去做,因為之前說過此世珍貴的人身寶是不會一得再得的。在根本偈誦當中就說到:(註1)
即便獲此難得之閒暇,仍屬無常剎那敗壞法;
仔細想來無有真實義,如泡沫般不能視為常。
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
本頌中云:「即便獲此難得之閒暇,仍屬無常剎那敗壞法;」此生我們即便得到如此珍貴的人生珍寶,但是這具足八暇十圓滿珍貴的人身寶仍然是屬於剎那敗壞的無常法。雖然我們常常想「無常」,但是我們想的「無常」就想得比較粗略(時間比較長)也許是年、也許是月,也許稍為細一點是日(也就是天天無常)。但是說實在「無常」是非常細微的,不光這些粗略的叫做「無常」,其實真正的「無常」是在剎那剎那(註2)之間變遷流轉,所以「無常」是非常細微的。
當我們在觀「無常」的時候,因為我們看到「無常」的現象,所以我們所經歷的種種痛苦會因為見到「無常」的現象而減輕,而不再覺得痛苦是那麼的令人難以忍受,因為即便是痛苦它也一樣是在剎那剎那中變遷流轉的,它不會是永遠都是那個樣子停留在那兒的。當我們在觀「無常」時也會發現,在行善的時候就不再那麼困難了,因為行善雖然是辛苦但這辛苦也終將過去,而善果也會在剎那剎那中被累積起來,因此在行善當中也會因為觀「無常」而覺得輕鬆起來。
若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由「無常」而減輕痛苦這方面來看,比方說我們講到最大的痛苦就是跟所愛的人分離(指自己的至親好友等自己所喜愛的人), 但是當我們見識到一切都是「無常」也認知到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象,而認識到這是世間法的一個常理時,會知道分離也是「無常」當中的一個現象,我們的心理就不會那麼的痛苦難過。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能夠真實去了解的時候就不再有痛苦,比方說我們今天晚上七點半來上課,聽經上課到九點然後大家就各自回家了,沒有人會在九點結束的時候感到痛苦,因為大家知道那是時間到了,然後很清楚的知道接著要做甚麼事情。在你很清楚的情況之下,當你要回家就不會覺得難過,那是因為我們來聽課之前就很清楚的知道這課程的上課時間,所以我們照這時間來去,心理就不會覺得痛苦、也不會覺得說時間未到就提早離開或是時間到了也不想走。那是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聚散的時間,何時該聚?何時該散?自己了然於胸,對這整個事情全盤清楚了解之後,一旦事情發生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痛苦。
這種情比起我們生離死別的情況又有點不同,我們在面對生命無常發生的時候,心理常常會受到極大的打擊與震撼,因為在我們身邊所親愛的人一旦離開(比方說死亡),我們心裡就會不能接受就會非常的痛苦。這原因就是雖然我們知道生命是無常的,但是甚麼時候會離開?卻不是我們可以確定知道的。因為不確定的緣故,所以當它發生時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此時心裡就會覺得無法接受。也就是說我們雖然都知道每個人終將死亡,但是對於每一個人死亡的時間我們無法曉得,當它發生時我們就會因為跟自己所預測的不一樣而受到極大的打擊。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常常觀「無常」想「無常」的緣故,因為我們時常觀「無常」想「無常」,對「無常」就會有更深的認識。當你對「無常」有更深的認識時,「無常」的發生就不會讓自己受到太大的打擊。
就我們跟別人的關係上來說,我們也會覺得只要是互相幫助、相互喜愛那種關係就會非常穩固長久,但是說實在的這只是我們的盤算。所謂的「無常」就在我們的身邊,即使我們是如此精細的盤算著,它並不一定會這樣的發生。有時候我們跟朋友之間因為外在的因素,非常和睦的二人也會分開;有時候因為彼此的見地不同(意見不同),也會分開,所以會造成這種關係轉變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
聽到這裡或許大家就會說:「唉喲!佛法就是這樣老是提不愉快的一面。要不然是說「「無常」,要不然就是說轉變,要不然就是說這無法掌握……總是讓人覺得這有很多的困難,很多的痛苦。」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就拿「無常」來說;當然我們好像看到「無常」的很多無可奈何、很多負面的一面。但是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因為你有對「無常」正確的見解,所以當我們跟非常合得來的朋友在一起或是跟家人在一起時,因為知道「無常」的緣故,也知道「無常」甚麼時候會到來。
我們可以看到有「無常」觀的人,其實是更懂得珍惜跟享受這美好的緣分的。所以我們說知道「無常」的人,他特別懂得珍惜跟他人相聚的機會,特別是遇到合得來的朋友時會格外的珍惜。因為他知道像這種機緣不是常常會有的,因此一旦得到了就要非常的珍惜,互相可以更進一步去維繫或是表達相互之間情誼。
帕當巴桑傑(註3)給頂瑞瓦這地方住了很久,所以他就對這邊的人寫了一部書,當中提到:「所有的親人、所有的好友就好像市集當中的顧客一般」這意思就是說;在有市集的時刻顧客也聚集在一起,等到這市集消散那當中的顧客也就各自分散。因此父母也好,夫妻、子女也罷,大家跟市集當中聚集的顧客是沒有兩樣的。也就是說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一到又是會各自離開的。因此對於父母、夫妻、兒女家人、朋友,能夠相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要好好把握,不要用這珍貴難得的時間來相互爭鬥、怨恨或迫害。如果能夠這樣想的話,不管是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小小的團體也好,一個社會國家也罷,那大家都知道相聚是很難得可貴的緣故,大家就會好好珍惜彼此之間相處的時間,彼此就會非常和睦、也會互相幫助的讓彼此的關係處於良好合諧的狀態之中。
繼續本頌說到:「仔細想來無有真實義,如泡沫般不能視為常;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意思是說,在我們周圍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並沒有任何東西是你可以得到的,也沒有任何東西是你會真真實實失去的。所以既然你沒有真真實實會得到的東西,也沒有會失去的東西時,你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去拼奪,也不必為了這一些小小的利益就爭個你死我活的,必須要放下這些執著。
這一切有為法如泡沫般,不能視為常,這所有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情都是無常的,就好比水中冒出的氣泡一樣,你不能把它當成是恆常的、是永久不變的。所以應當怎麼做呢?就是「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也就是你要常常憶念起死亡這件事情,要日夜不斷的把死亡這件事情放在心裡面。這裡講「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我們都不喜歡想到死亡,都害怕面對死亡,怕面對死亡。但是這死亡不單是當指我們生命終了的那一刻,實際上我們時時刻刻面對的現象就是「無常」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死亡。
當你想到一切是死亡、是「無常」的時候,那就沒有甚麼是可以永久被留下來的,也就是如同之前我們所說;是沒有甚麼是可以去執著,去鬥爭的。因為是這樣的想法,所以你就可以放下一切不應該執著的對象,而能夠把握現象(當下)跟所有人相處的機會。越是可以把握機會去利益別人,去保持和睦的關係珍惜相聚的時光,如此去想去做就跟佛法所說的是相符合的。
所以總歸一句就是說,我們是在「無常」的現象當中的情形是無法被改變的。從一出生甚至在那之前我們就是在「無常」當中,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此世出生後一直到死亡,在這當中我們都是在剎那剎那中接近死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所以我們雖然此生得到這閒暇圓滿的珍貴人身寶,但是它也是處於「無常」的現象當中而無法被保存下來。
這就好像芭蕉樹一樣,芭蕉樹你如果一層一層的去剝,剝到最後它是中空的,是沒有任何實質的東西存在的。我們閒暇圓滿的人身寶雖然難得,但也是跟這芭蕉樹是一樣,不是恆常穩固存在的,所以我們人身寶的存在,也是不堪受嚴格的檢驗。對於沒有實質存在的東西我們不會去覺得可惜,也不會格外的去執著它,因為它沒有被執著的價值。所以就像我們之前所說過的芭蕉,把芭蕉分解到最後它是空心的。
即使是樹木也有木質堅實、鬆散之別,總之越是實在堅固的東西越是常被珍惜的,但是我們所處的世間當中,所有的有為法(註4)都是無常的;也就是沒有實質,沒有值得執著的。我們這身體是非常脆弱並且非常容易消失的,就好像水當中冒出的氣泡一般,氣泡的產生和消失之間是非常短暫留也留不住的。人身就長遠性來看也是跟氣泡一樣脆弱、容易破滅的。對這個人身我們是非常貪愛執著的,但是你仔細去找這個身體,不管是從軀幹或是四肢,都無法從上面找到所謂的「我」,找不到一個實質的人身。這樣看這個人身,一方面可以說它是很珍貴的;另一方面它也沒有一個實質性。
在《法集要頌經》當中佛陀說到:「嗚呼!諸行無常,生即轉變而敗壞;因生而轉成壞故,閃爍星星及油燈,幻術朝露泡沫般,睡夢閃電雲一般,有為諸法亦如是。」這裡說到「嗚呼!諸行無常」是說:「唉呀!實在是非常的可惜非常悲傷的一件事情啊!」為甚麼非常悲傷?因為我們希望它恆常不變的這一切都無法恆常保留,因為諸般有為法(諸行)是無常的。
「生即轉變而敗壞;迅求寂滅是為樂。」是說我們一旦出生就開始變遷流轉,而一切的變遷流轉都是朝向衰損、敗壞進行著。因為世間一切有為諸行,當它一出生就隨即流轉變遷終成敗壞這種現象的緣故,要如何去脫離這種壞苦?那只有證得心的本性(證悟心性),證得像佛陀一般的智慧跟果位,才可能脫離這種種的壞苦,也就是這無常的痛苦,因此說「迅求寂滅是為樂」。
當你證得佛陀的智慧跟果位才能夠從這種種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證得寂滅的時候也就是從痛苦當中解脫的時候,因此說真正能得到快樂的是證得寂滅。所以一切的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是沒有辦法做任何改變的,那也不是你承認或不承認這現象而能改變的,無論你承認與否,無論你喜歡與否都是無法改變的。
就好像天上閃爍的星星,這模糊的星星它甚麼時候要隕落消失?那是不一定的。就好像油燈一樣,油燈被風一吹什麼時候要熄滅?也是不一定的。就好像魔術師所變幻出來的幻術一般,也許在我們眼前會出現個幾秒鐘或是幾分鐘,但是它很快就會消失。也好像是朝露一般,露水在陽光一照之下很快就會消失的。又好像是泡沫一般,一冒出水面很快的就會消失掉的。就好比我們的睡夢一般,睡夢一醒甚麼都沒有了。好像天空的閃電一樣,一閃即過。又好比天上的雲一般,沒有辦法長久。這種種的現象都說明了世間的法,它就是這樣的無常。所以我們概略的來說「無常」,按經上所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以上就是略說「無常」的部份。
尊貴上師覺嵋桑度堪仁波切講授
講授地點:佛陀教育基金會七樓講堂
漢 譯:徐長樂居士
一、 前言: 2006年5月10日星期三 PM 7:30 ~ 9:30(錄1.)
1-1、略說求法圓滿之條件;
1-2、口傳《寧體前行法》
1-3、重釋第一品論題-略說「暇滿難得」
1-1、略說求法圓滿之條件
按照金剛乘的傳統來說,若要學習或是接受一個法必須具足三個部份才算完整。所謂三個部份:
1、「灌頂」:就是參加一般大家所常聽到的某某本尊的灌頂法會,而「灌 頂」的意義是給予傳授求法者修行這個法的權利之意。
2、「口傳」:或稱「傳嚨」就是口耳傳承,也就是藉由傳法上師的口來唸 誦法本,把一個法念誦出來,然後經由我們求法者的耳朵來 聽取,所以經由口耳得到法的傳承。
3、「教導」:就是傳法上師詳細教授解釋,要修持某一個法詳細的修持方法;如儀軌的觀想步驟、該如何禪定、該如何念誦,應該要有所了解的細微部份都會在這教授的過程中加以傳授。
所以一般若要接受一個完整的法都要接受「灌頂」、「口傳」和「教導」這三部份,在接受了這三個很完整的部份之後求法者才可以說是很完整的知道如何去修這個法,得到修持這個法的授權以及得到這個法的清淨傳承,如此來修才稱得上是完整的。
當然我們求法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會每一個法都具足圓滿這三個條件,有時我們參加法會只是得到「灌頂」或是「口傳」,而「教導」的部份通常是在「灌頂」或是「口傳」之後才會有的,所以「灌頂」和「口傳」也可以獨立的授予。今天因為有一些新加入師兄弟的緣故,首先我們恭請仁波切給全體的師兄弟們口傳全知無垢光(龍欽巴)尊者所著作的《寧體前行法》(註1),當仁波切給予我們口傳的時候大家要注意聆聽仁波切所誦念的經文就可以了。
1-2、口傳《寧體前行法》
1-3、重釋第一品論題-略說「暇滿難得」
在去年(2005年)由迦拉仁波切講授了龍欽巴尊者所著的《三休息論》(註2)中《心性休息論》的〈第一品.暇滿難得〉的部分,接著我們就繼續來講授這〈第二品.壽命無常〉的部份。關於這個論題過去應該是解釋過,今天再跟大家解釋何為「心性休息」?
所謂的「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在輪迴當中所有一切的眾生,在經歷了一切輪迴當中的外境也好或是內在心裡的種種痛苦都無法解脫。為了要從這種種輪迴痛苦中解脫的緣故,我們必須要從事修行來讓自己的心回到本來面目(註3),在原本的面目當中解脫種種的痛苦,在它本來的面目中得到最終的休憩。這裡說到「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心性的休息所在是自己心的本來面目當中休息,它並非是說把這個心完全滅除或是說得到一個新的心,這裡並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回到心的本初狀態當中休息。
我們常說「佛即眾生」,而佛與眾生差別在哪兒呢?所謂的佛是捨棄或是斷除了一切該捨棄該斷除的種種過錯而證得一切圓滿智慧以及圓滿所有六度萬行的功德者;相對的眾生就是還沉溺在種種的煩惱以及過失迷誤當中,受種種痛苦情況者則稱之為眾生。就究竟義來說佛與眾生並無好壞之別,以究竟義而言佛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佛與眾生就心性來說,佛是開悟者而眾生是迷亂者,亦即明心見性者為佛,心性染垢貪愛執著者為眾生。就真實義而言,本來佛與眾生更無差別。所以就心的觀點來說,心的本質就是清淨的、光明的,佛跟眾生的心是一致無差別的,是清淨光明的。
我們把煩惱叫做「染垢」的原因是,煩惱可以遮蔽我們的心,會使得我們心的本性無法顯露出來,所以我們稱之為「染垢」。這有如空中太陽或明月被雲遮蔽一般,雲不會一直都在那兒的。它總有消散的時候,當雲現前的時候太陽或是明月會被遮住,當它消散時陽光或是月光就會顯露出來。無論雲翳存在與否太陽和月亮是一直不變的,只是說陽光或月光是不是能顯露出來跟是不是被雲遮住有關。這情況就好比我們所說的眾生心有如陽光一般,但若被雲給遮蔽住就無法顯露出陽光,一旦雲被遣除之後就能重現陽光。所以眾生心有如太陽,眾生煩惱有如空中雲朵一般會遮蔽太陽。為了要使所有一切的眾生能重見到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能見到心性或是說「明心見性」),所以全知無垢光(龍欽饒降巴)尊者著述了這所謂的《大圓滿心性休息論》十三品,其目的就是要令所有一切眾生都能重見自心的本來面目。
在初品當中講到「暇滿難得」,意思是說我們此生能夠得到了具有八種閒暇、十種圓滿條件的人身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關於「暇滿難得」的部份在過去的課程中已經講述的非常詳盡。為何我們要一再的提起「暇滿難得」?那是因為我們一般大多數的人對於像我們這樣具有人身這珍貴的條件,以及具足其他所謂八暇十圓滿的珍貴條件的情況並不是十分的了解,所以必須一再重複的去講述。我們在「暇滿難得的人身」之後加上一個「寶」字,為什麼要加這個「寶」字呢?這「寶」就是珍寶的意思,為什麼說是珍寶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條件非常難得,第二個條件是因為它非常的稀有。
我們都知道在所有的礦石之中以及所有的物件當中金跟銀是寶,那為什麼金跟銀是寶?因為金跟銀釋非常稀少的,而且非常的難得難遇。但是比起金跟銀來說又有更難得的東西,那就是鑽石。比起金銀來說鑽石更加難得,所以鑽石的價格就更高,那是因為鑽石十分稀有難得的緣故,所以鑽石又比金銀更為稀奇和珍貴。我們此世人身的寶亦復如是,是如此的稀奇如此的難能可貴,只是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很可能會錯失把握住此世這珍貴人身寶的機會。這有如鑽石是如此的稀有難得,而知道鑽石價值的人當他得到這珍貴的鑽石時就會非常的歡喜,非常的珍惜。但是相對於其他不知道也認不出鑽石的人來說,就算手中握住真鑽石也認不出它的價值,因為對鑽石一無所知的緣故,也很有可能將握在手中的真鑽隨意放置,或者認為這只是一顆白石罷了而將其丟棄。這一丟那損失可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它的價值的緣故,所以白白的浪費掉這已經握在我們掌中價值高昂的鑽石,而不知好好的去利用它。
同樣的我們這「人身寶」也是如此,我們此世已經得到如此的一個寶,但是在我們對這人身寶沒有非常認識的情況之下,就非常有可能會白白浪費掉我們此世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因此為了要讓自己不會錯失不會浪費此世這人身寶的緣故,要解釋清楚為什麼人身是暇滿難得的寶。
大家或許會說:「唉呀!這不用你說我也知道人身是很難得,也是很珍貴的呀!」「我了解呀!我知道啊!」,但是我們常說「我們了解!我們知道!」但是大家靜下心來去回想看看我們是如何的去利用我們的身體?怎樣去利用自己這一生的時間?我們是如何利用我們自己的人身寶?從這自己怎麼用它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有沒有價值了。為了這人身寶不被錯失不被浪費的緣故,全知龍欽巴尊者就一再的苦口婆心的利用各種例子以及道理來說明這「人身寶」的重要以及它的可貴,也給了很多的建議說是要利用這人身寶來做種種的善,來累積種種的福報智慧二種資糧,也一再的強調這種珍貴的人身寶是不會一再的被獲得,一旦得到就要好好的利用,不然一旦錯失就難以復得。
這就好像我們之前所說世間珍寶並非人人都能獲得,有些珍奇的寶物我們前所未聞見都沒見過,更遑論說是要得到這些珍寶。我們此世的人身寶也跟這世間的珍寶是一樣不是那麼容易遇見的,所以關於「暇滿難得人身」部分就是第一品所說的全部內容。
註1:即為藏傳寧瑪巴教派的四加行儀軌《大圓滿龍欽寧體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其中包含了「四 轉思維」的共同前行以及包含「皈依、發心、金剛薩埵懺罪、貢獻曼達拉、大禮拜、上師相應」等內容的不共加行,寧瑪巴修行者為進入大圓滿境界所必須從事的修行。
註2:《三休息論》乃《大圓滿三休息論》之簡稱,《三休息論》包括了〈心性休息論〉、〈禪定休息論〉、〈虛幻休息論〉。根據釋性願法師所闡釋:「大圓滿」是寧瑪派特有且相當重要的修習法門,大圓滿法又有「心性休息法」、「禪定休息法」、「虛幻休息法」之分,這三休息是大圓滿法的總綱,其關係乃相輔相成。其略述如下:
▲「心性休息法」:即明心見性當下清淨,說明寧瑪派「九乘次第」的修習。目的是為了避免落入空、有二邊的執著,而入離戲論的中觀正見,產生自然智慧。
▲「禪定休息法」:說明「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習,即經由氣、脈、明點修習而達到大樂、光明和無念。目的是為了對破「有」的執著而見空性。
▲「虛幻休息法」:是修空性的「八幻喻觀」,專門對治修空樂、空明、無念定時產生的執著。
目的是為了破頑空的執著,認清「空」亦非實有。
《三休息論》是龍欽巴大師極富盛名的著作,本文分為八種因乘修行,四種密續生圓次第及無上果大圓滿修習,是一切有情疲勞心性之休息處。然而三部論中實以「心性休息」統率後二論。
註3:本來面目就是佛性本體,亦名真如自性,或是指清淨心。
二、續講〈第二品.壽命無常〉
壽命無常品分五:一、略說;二、廣說;三、因而說精進(故說精進);
四、結行(結語); 五、現品迴向。
接著第二品要說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它真正的情況?像如此珍貴的人身寶它是否可以恆常不變的擁有?其實這真正的情況並非如此,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即使我們已經見到我們的人身寶是非常珍貴的也非常的珍惜它,你想要永久的擁有它這也是做不到的,這些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壽命無常」的部份。
我們通常都會說:「『無常』!我是了解的。通常別人問起這問題我也會說一切是『無常』的,所以我了解『無常』的。」但是說實在的我們說「無常」只是口頭上說,心裡並沒有活在「無常」當中。接著我們以五個部份來說無常:
一、略說無常。二、廣說無常。三、故說精進(勸勉精進)。四、結語(结行;總結「無常」)。五、現品迴向:(迴向本品善根)把以上所說「無常」的部份所具有的功德做一個迴向。
2-1、略說「無常」
這個部份說到像如此閒暇圓滿的人身珍寶,我們雖然得到了,但是心裡卻不能認為這珍貴的人身寶是會一直恆常存在的,必須要知道是無常的。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必須要非常精進的來做種種的善。也就是說我們得到這個人身寶,並不是說你非常珍愛它想要保存它就可以保存下來的,因為它是無常的,是會變遷流轉的。因此我們在如此的情況之下需要好好的珍惜、好好的把握而不要白白浪費掉這個身體。
所謂的浪費就是說懶惰,或是說心非常的散漫,一點都不以為意的讓時間錯過。我們說「無常」就是說這個生命或是這人生甚麼時候會失去?這是無法掌控的。在甚麼情況下會失去是不一定,是無法掌控的,因此就必須要好好的把握這珍貴的機會,去好好精進去努力。所謂精進努力的意思是說,對於一切能夠利益別人利益自己的事(自他二利)都應該努力的去做,因為之前說過此世珍貴的人身寶是不會一得再得的。在根本偈誦當中就說到:(註1)
即便獲此難得之閒暇,仍屬無常剎那敗壞法;
仔細想來無有真實義,如泡沫般不能視為常。
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
本頌中云:「即便獲此難得之閒暇,仍屬無常剎那敗壞法;」此生我們即便得到如此珍貴的人生珍寶,但是這具足八暇十圓滿珍貴的人身寶仍然是屬於剎那敗壞的無常法。雖然我們常常想「無常」,但是我們想的「無常」就想得比較粗略(時間比較長)也許是年、也許是月,也許稍為細一點是日(也就是天天無常)。但是說實在「無常」是非常細微的,不光這些粗略的叫做「無常」,其實真正的「無常」是在剎那剎那(註2)之間變遷流轉,所以「無常」是非常細微的。
當我們在觀「無常」的時候,因為我們看到「無常」的現象,所以我們所經歷的種種痛苦會因為見到「無常」的現象而減輕,而不再覺得痛苦是那麼的令人難以忍受,因為即便是痛苦它也一樣是在剎那剎那中變遷流轉的,它不會是永遠都是那個樣子停留在那兒的。當我們在觀「無常」時也會發現,在行善的時候就不再那麼困難了,因為行善雖然是辛苦但這辛苦也終將過去,而善果也會在剎那剎那中被累積起來,因此在行善當中也會因為觀「無常」而覺得輕鬆起來。
若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由「無常」而減輕痛苦這方面來看,比方說我們講到最大的痛苦就是跟所愛的人分離(指自己的至親好友等自己所喜愛的人), 但是當我們見識到一切都是「無常」也認知到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象,而認識到這是世間法的一個常理時,會知道分離也是「無常」當中的一個現象,我們的心理就不會那麼的痛苦難過。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能夠真實去了解的時候就不再有痛苦,比方說我們今天晚上七點半來上課,聽經上課到九點然後大家就各自回家了,沒有人會在九點結束的時候感到痛苦,因為大家知道那是時間到了,然後很清楚的知道接著要做甚麼事情。在你很清楚的情況之下,當你要回家就不會覺得難過,那是因為我們來聽課之前就很清楚的知道這課程的上課時間,所以我們照這時間來去,心理就不會覺得痛苦、也不會覺得說時間未到就提早離開或是時間到了也不想走。那是因為在這之前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聚散的時間,何時該聚?何時該散?自己了然於胸,對這整個事情全盤清楚了解之後,一旦事情發生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痛苦。
這種情比起我們生離死別的情況又有點不同,我們在面對生命無常發生的時候,心理常常會受到極大的打擊與震撼,因為在我們身邊所親愛的人一旦離開(比方說死亡),我們心裡就會不能接受就會非常的痛苦。這原因就是雖然我們知道生命是無常的,但是甚麼時候會離開?卻不是我們可以確定知道的。因為不確定的緣故,所以當它發生時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此時心裡就會覺得無法接受。也就是說我們雖然都知道每個人終將死亡,但是對於每一個人死亡的時間我們無法曉得,當它發生時我們就會因為跟自己所預測的不一樣而受到極大的打擊。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常常觀「無常」想「無常」的緣故,因為我們時常觀「無常」想「無常」,對「無常」就會有更深的認識。當你對「無常」有更深的認識時,「無常」的發生就不會讓自己受到太大的打擊。
就我們跟別人的關係上來說,我們也會覺得只要是互相幫助、相互喜愛那種關係就會非常穩固長久,但是說實在的這只是我們的盤算。所謂的「無常」就在我們的身邊,即使我們是如此精細的盤算著,它並不一定會這樣的發生。有時候我們跟朋友之間因為外在的因素,非常和睦的二人也會分開;有時候因為彼此的見地不同(意見不同),也會分開,所以會造成這種關係轉變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
聽到這裡或許大家就會說:「唉喲!佛法就是這樣老是提不愉快的一面。要不然是說「「無常」,要不然就是說轉變,要不然就是說這無法掌握……總是讓人覺得這有很多的困難,很多的痛苦。」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就拿「無常」來說;當然我們好像看到「無常」的很多無可奈何、很多負面的一面。但是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因為你有對「無常」正確的見解,所以當我們跟非常合得來的朋友在一起或是跟家人在一起時,因為知道「無常」的緣故,也知道「無常」甚麼時候會到來。
我們可以看到有「無常」觀的人,其實是更懂得珍惜跟享受這美好的緣分的。所以我們說知道「無常」的人,他特別懂得珍惜跟他人相聚的機會,特別是遇到合得來的朋友時會格外的珍惜。因為他知道像這種機緣不是常常會有的,因此一旦得到了就要非常的珍惜,互相可以更進一步去維繫或是表達相互之間情誼。
帕當巴桑傑(註3)給頂瑞瓦這地方住了很久,所以他就對這邊的人寫了一部書,當中提到:「所有的親人、所有的好友就好像市集當中的顧客一般」這意思就是說;在有市集的時刻顧客也聚集在一起,等到這市集消散那當中的顧客也就各自分散。因此父母也好,夫妻、子女也罷,大家跟市集當中聚集的顧客是沒有兩樣的。也就是說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一到又是會各自離開的。因此對於父母、夫妻、兒女家人、朋友,能夠相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要好好把握,不要用這珍貴難得的時間來相互爭鬥、怨恨或迫害。如果能夠這樣想的話,不管是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小小的團體也好,一個社會國家也罷,那大家都知道相聚是很難得可貴的緣故,大家就會好好珍惜彼此之間相處的時間,彼此就會非常和睦、也會互相幫助的讓彼此的關係處於良好合諧的狀態之中。
繼續本頌說到:「仔細想來無有真實義,如泡沫般不能視為常;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意思是說,在我們周圍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並沒有任何東西是你可以得到的,也沒有任何東西是你會真真實實失去的。所以既然你沒有真真實實會得到的東西,也沒有會失去的東西時,你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去拼奪,也不必為了這一些小小的利益就爭個你死我活的,必須要放下這些執著。
這一切有為法如泡沫般,不能視為常,這所有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情都是無常的,就好比水中冒出的氣泡一樣,你不能把它當成是恆常的、是永久不變的。所以應當怎麼做呢?就是「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也就是你要常常憶念起死亡這件事情,要日夜不斷的把死亡這件事情放在心裡面。這裡講「日夜恆常實修死亡想」,我們都不喜歡想到死亡,都害怕面對死亡,怕面對死亡。但是這死亡不單是當指我們生命終了的那一刻,實際上我們時時刻刻面對的現象就是「無常」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死亡。
當你想到一切是死亡、是「無常」的時候,那就沒有甚麼是可以永久被留下來的,也就是如同之前我們所說;是沒有甚麼是可以去執著,去鬥爭的。因為是這樣的想法,所以你就可以放下一切不應該執著的對象,而能夠把握現象(當下)跟所有人相處的機會。越是可以把握機會去利益別人,去保持和睦的關係珍惜相聚的時光,如此去想去做就跟佛法所說的是相符合的。
所以總歸一句就是說,我們是在「無常」的現象當中的情形是無法被改變的。從一出生甚至在那之前我們就是在「無常」當中,我們所看到的就是此世出生後一直到死亡,在這當中我們都是在剎那剎那中接近死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所以我們雖然此生得到這閒暇圓滿的珍貴人身寶,但是它也是處於「無常」的現象當中而無法被保存下來。
這就好像芭蕉樹一樣,芭蕉樹你如果一層一層的去剝,剝到最後它是中空的,是沒有任何實質的東西存在的。我們閒暇圓滿的人身寶雖然難得,但也是跟這芭蕉樹是一樣,不是恆常穩固存在的,所以我們人身寶的存在,也是不堪受嚴格的檢驗。對於沒有實質存在的東西我們不會去覺得可惜,也不會格外的去執著它,因為它沒有被執著的價值。所以就像我們之前所說過的芭蕉,把芭蕉分解到最後它是空心的。
即使是樹木也有木質堅實、鬆散之別,總之越是實在堅固的東西越是常被珍惜的,但是我們所處的世間當中,所有的有為法(註4)都是無常的;也就是沒有實質,沒有值得執著的。我們這身體是非常脆弱並且非常容易消失的,就好像水當中冒出的氣泡一般,氣泡的產生和消失之間是非常短暫留也留不住的。人身就長遠性來看也是跟氣泡一樣脆弱、容易破滅的。對這個人身我們是非常貪愛執著的,但是你仔細去找這個身體,不管是從軀幹或是四肢,都無法從上面找到所謂的「我」,找不到一個實質的人身。這樣看這個人身,一方面可以說它是很珍貴的;另一方面它也沒有一個實質性。
在《法集要頌經》當中佛陀說到:「嗚呼!諸行無常,生即轉變而敗壞;因生而轉成壞故,閃爍星星及油燈,幻術朝露泡沫般,睡夢閃電雲一般,有為諸法亦如是。」這裡說到「嗚呼!諸行無常」是說:「唉呀!實在是非常的可惜非常悲傷的一件事情啊!」為甚麼非常悲傷?因為我們希望它恆常不變的這一切都無法恆常保留,因為諸般有為法(諸行)是無常的。
「生即轉變而敗壞;迅求寂滅是為樂。」是說我們一旦出生就開始變遷流轉,而一切的變遷流轉都是朝向衰損、敗壞進行著。因為世間一切有為諸行,當它一出生就隨即流轉變遷終成敗壞這種現象的緣故,要如何去脫離這種壞苦?那只有證得心的本性(證悟心性),證得像佛陀一般的智慧跟果位,才可能脫離這種種的壞苦,也就是這無常的痛苦,因此說「迅求寂滅是為樂」。
當你證得佛陀的智慧跟果位才能夠從這種種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證得寂滅的時候也就是從痛苦當中解脫的時候,因此說真正能得到快樂的是證得寂滅。所以一切的有為法都是無常的,是沒有辦法做任何改變的,那也不是你承認或不承認這現象而能改變的,無論你承認與否,無論你喜歡與否都是無法改變的。
就好像天上閃爍的星星,這模糊的星星它甚麼時候要隕落消失?那是不一定的。就好像油燈一樣,油燈被風一吹什麼時候要熄滅?也是不一定的。就好像魔術師所變幻出來的幻術一般,也許在我們眼前會出現個幾秒鐘或是幾分鐘,但是它很快就會消失。也好像是朝露一般,露水在陽光一照之下很快就會消失的。又好像是泡沫一般,一冒出水面很快的就會消失掉的。就好比我們的睡夢一般,睡夢一醒甚麼都沒有了。好像天空的閃電一樣,一閃即過。又好比天上的雲一般,沒有辦法長久。這種種的現象都說明了世間的法,它就是這樣的無常。所以我們概略的來說「無常」,按經上所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以上就是略說「無常」的部份。
2-1-1.回向發願
註1:詳見附錄p.4《大圓滿心性休息頌》本頌-01.02
註2:在佛法中通常「一彈指」為六十個剎那。
註3:帕當巴桑傑:藏傳佛教的八大主要傳承之ㄧ「覺于派」祖師。帕當巴桑傑(Phadampa Sangye)及瑪姬拉尊(Machik Lapdron)傳承(Shije and Chö Lineages:"Pacification of Suffering" and "Genuine Dharma of Severance")。此傳承修習息苦法(Pacification of Suffering (zhi byed))及其支派法教。覺于派傳自帕當巴桑傑,教法以般若為主。
註4: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惑業所為的。 有為法有他的相,或說有生、住、異、滅之有為相故。
註1:詳見附錄p.4《大圓滿心性休息頌》本頌-01.02
註2:在佛法中通常「一彈指」為六十個剎那。
註3:帕當巴桑傑:藏傳佛教的八大主要傳承之ㄧ「覺于派」祖師。帕當巴桑傑(Phadampa Sangye)及瑪姬拉尊(Machik Lapdron)傳承(Shije and Chö Lineages:"Pacification of Suffering" and "Genuine Dharma of Severance")。此傳承修習息苦法(Pacification of Suffering (zhi byed))及其支派法教。覺于派傳自帕當巴桑傑,教法以般若為主。
註4: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惑業所為的。 有為法有他的相,或說有生、住、異、滅之有為相故。
附錄:轉載五明佛學院索達吉堪布《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譯序及本頌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是全知無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之一,也是寧瑪派的顯密菩提道次第論,它可堪為藏傳佛教中獨占鰲頭的一部鴻篇巨製。早在九一年,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經為成百上千的僧眾傳讀過此部大論,但當時許多漢族人没有聆聽的機會與缘份。想必如今對藏文全然不懂而對顯密教法信心實足者對此論也會求之若渴,視之如金。因為大成就者的金剛語與現代人由自己纷繁複染的分别妄念所說的語言有著天壤之别。
我們通過親身體驗與實踐均可證明,以一顆真摯虔誠的信心猛力祈禱無垢光尊者,甚至拳拳依賴於他老人家所留下來的珍貴論著,也必定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意傳加持,而且決定無有誤入歧途的危險。並且證悟法界本性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這部論典是真正的智慧上師,它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指點著通向解脱洲的光明大路。當您信手翻開此書,會情不自禁地為這其中的豐富教證、對宗派難點透徹的闡述以及密宗證悟的竅門拍案叫绝,由此也會對作者生起無比的信心,或許更會令您意想不到地精通了諸多經續。……總之,此部論典的的確確是無漏智慧的结晶,但願現世、後世的人們珍惜愛重。
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藏曆四月二十五空行護法雲集之吉祥日
国国国国国 公元二00二年六月五日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普賢如來!
本來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測,諸佛佛子如意源,頂禮散利樂云者。
光明法身淨佛性,無明執故漂此有,業及煩惱曠野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 暇滿難得〉
01 . 友等暇滿寶藏身,六趣之中極難得,猶如盲人獲寶藏,當以極喜修利樂。
02 . 何為閒暇與圓滿?吾者未生三惡趣,邊鄙邪見長壽天,佛不出世及喑啞,
03 . 遠離一切八無暇。為人根足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具足殊勝五自圓。
04 . 值佛出世與說法,正法住世入佛門,善師慈攝五他圓,即是十八種暇滿。
05 . 自己具全之此時,當誠精勤修解脫。倘若此生未修利,後世不聞善趣聲,
06 . 業力所牽墮惡趣,長久流轉於其中,不知取捨入邪道,漂於無邊輪迴中。
07 . 故今具有自在時,以随善道之緣起,當依無盡善二資,超越三有之城邑。
08 . 獲寶舟時若未渡,無邊輪迴此大海,永久於惑苦濤中,受逼迫時我何行?
09 . 故速披上精進甲,為除心與心所染,踏上淨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間斷。
10 . 今得圓滿法根本,無垢珍寶之法器,不容清涼法甘霖,受輪迴苦毁自己。
11 . 大樂利樂雲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流入人身淨心田,故當喜悅誠行法。
12 . 人天尋師佛陀說,猶如盲龜頸恰入,漂於海中木軛孔,人身較此更難得,
13 . 暇滿寶身何堪言?是故今起當精進。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寶身。
14 . 不知善惡行非法,根雖具足相似身,縱然轉生於中土,亦為邊鄙野蠻性。
15 . 佛說未入正法道,顛倒善惡貪今生,散於憒鬧外境中,蠻橫放蕩棄後世,
16 . 不求解脫雖聞法,非殊勝身中等性,偶爾心向微善法,多時罪蒙慧眼故,
17 .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稍許勝過惡趣眾,是故稱為中等身。
18 . 佛說無垢之法器,最為殊勝之正士,自在聞思精華義,調己勸他行善法,
19 . 修行山王極穩固,彼等仙人勝幢相,無論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寶之人身。
20 . 故於大德前聞法,如法修持住正法,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義而住法。
21 . 不久越過三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何者轉生為人時,倘若不勤修善法,
22 . 則無比其智劣者,如自寶洲空手返,無義虛度暇滿身,故當恒修寂滅法。
23 . 諸法依賴於自心,心依暇滿緣起生,種種因緣聚合時,當調自心諸法根。
24 . 死亡恐怖生無邊,貧窮痛苦如雨下,皆從虛度暇滿生,故增上生定勝法,
25 . 由思暇滿難得生,晝夜喜悅速勤修。此說暇滿之功德:面見導師具實義,
26 . 聞修正法亦具義,今生具義來世果,皆自暇滿人身生,故當數數生歡喜。
27 . 天等世間眾生主,聲緣佛子中怙主,獲得無死甘露位,亦從勝寶人身生,
28 . 故讚暇滿勝天身,已獲人身當生喜。人天之中人易得,無念見諦智慧地,
29 . 獲得人身易成就,深藏金剛乘道果,故說殊勝暇滿身,乃為諸乘法所依。
30 . 猶如窮人獲勝寶,懷疑畏恐是夢境,應當欣喜思暇滿,成就現後利樂法。
31 . 以此妙音甘露語,願息眾生之散亂,赴往林中斷煩惱,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一品、暇滿難得》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是全知無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之一,也是寧瑪派的顯密菩提道次第論,它可堪為藏傳佛教中獨占鰲頭的一部鴻篇巨製。早在九一年,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經為成百上千的僧眾傳讀過此部大論,但當時許多漢族人没有聆聽的機會與缘份。想必如今對藏文全然不懂而對顯密教法信心實足者對此論也會求之若渴,視之如金。因為大成就者的金剛語與現代人由自己纷繁複染的分别妄念所說的語言有著天壤之别。
我們通過親身體驗與實踐均可證明,以一顆真摯虔誠的信心猛力祈禱無垢光尊者,甚至拳拳依賴於他老人家所留下來的珍貴論著,也必定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意傳加持,而且決定無有誤入歧途的危險。並且證悟法界本性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這部論典是真正的智慧上師,它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指點著通向解脱洲的光明大路。當您信手翻開此書,會情不自禁地為這其中的豐富教證、對宗派難點透徹的闡述以及密宗證悟的竅門拍案叫绝,由此也會對作者生起無比的信心,或許更會令您意想不到地精通了諸多經續。……總之,此部論典的的確確是無漏智慧的结晶,但願現世、後世的人們珍惜愛重。
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
藏曆四月二十五空行護法雲集之吉祥日
国国国国国 公元二00二年六月五日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普賢如來!
本來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測,諸佛佛子如意源,頂禮散利樂云者。
光明法身淨佛性,無明執故漂此有,業及煩惱曠野中,疲勞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 暇滿難得〉
01 . 友等暇滿寶藏身,六趣之中極難得,猶如盲人獲寶藏,當以極喜修利樂。
02 . 何為閒暇與圓滿?吾者未生三惡趣,邊鄙邪見長壽天,佛不出世及喑啞,
03 . 遠離一切八無暇。為人根足生中土,業際無倒信佛法,具足殊勝五自圓。
04 . 值佛出世與說法,正法住世入佛門,善師慈攝五他圓,即是十八種暇滿。
05 . 自己具全之此時,當誠精勤修解脫。倘若此生未修利,後世不聞善趣聲,
06 . 業力所牽墮惡趣,長久流轉於其中,不知取捨入邪道,漂於無邊輪迴中。
07 . 故今具有自在時,以随善道之緣起,當依無盡善二資,超越三有之城邑。
08 . 獲寶舟時若未渡,無邊輪迴此大海,永久於惑苦濤中,受逼迫時我何行?
09 . 故速披上精進甲,為除心與心所染,踏上淨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間斷。
10 . 今得圓滿法根本,無垢珍寶之法器,不容清涼法甘霖,受輪迴苦毁自己。
11 . 大樂利樂雲聚中,所降妙智甘露雨,流入人身淨心田,故當喜悅誠行法。
12 . 人天尋師佛陀說,猶如盲龜頸恰入,漂於海中木軛孔,人身較此更難得,
13 . 暇滿寶身何堪言?是故今起當精進。如是人分相似身,中等身及珍寶身。
14 . 不知善惡行非法,根雖具足相似身,縱然轉生於中土,亦為邊鄙野蠻性。
15 . 佛說未入正法道,顛倒善惡貪今生,散於憒鬧外境中,蠻橫放蕩棄後世,
16 . 不求解脫雖聞法,非殊勝身中等性,偶爾心向微善法,多時罪蒙慧眼故,
17 . 持相自他有何利?彼等在家或出家,稍許勝過惡趣眾,是故稱為中等身。
18 . 佛說無垢之法器,最為殊勝之正士,自在聞思精華義,調己勸他行善法,
19 . 修行山王極穩固,彼等仙人勝幢相,無論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寶之人身。
20 . 故於大德前聞法,如法修持住正法,恒常行法止非法,以修法義而住法。
21 . 不久越過三有海,速至寂洲得涅槃。何者轉生為人時,倘若不勤修善法,
22 . 則無比其智劣者,如自寶洲空手返,無義虛度暇滿身,故當恒修寂滅法。
23 . 諸法依賴於自心,心依暇滿緣起生,種種因緣聚合時,當調自心諸法根。
24 . 死亡恐怖生無邊,貧窮痛苦如雨下,皆從虛度暇滿生,故增上生定勝法,
25 . 由思暇滿難得生,晝夜喜悅速勤修。此說暇滿之功德:面見導師具實義,
26 . 聞修正法亦具義,今生具義來世果,皆自暇滿人身生,故當數數生歡喜。
27 . 天等世間眾生主,聲緣佛子中怙主,獲得無死甘露位,亦從勝寶人身生,
28 . 故讚暇滿勝天身,已獲人身當生喜。人天之中人易得,無念見諦智慧地,
29 . 獲得人身易成就,深藏金剛乘道果,故說殊勝暇滿身,乃為諸乘法所依。
30 . 猶如窮人獲勝寶,懷疑畏恐是夢境,應當欣喜思暇滿,成就現後利樂法。
31 . 以此妙音甘露語,願息眾生之散亂,赴往林中斷煩惱,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一品、暇滿難得》
〈第二品 壽命無常〉
01 . 如是雖獲難得身,然為剎那無常性,若詳觀察無實質,猶如水泡不可靠,
02 . 是故日日夜夜中,恒常思維定死亡。此身一切痛苦根,深重煩惱之來源,
03 . 雖著衣飾花鬘等,美味佳餚供奉之,然終無常毁壞離,為鷹狐狸豺狼食,
04 . 捨此愛淨常執心,當自今起修妙法。三界圓滿善妙主,梵天樂生千眼等,
05 . 聲譽福德威光煽,亦無勝過死主時。縱成禪定住數劫,業盡之際必死亡,
06 . 一切天人阿修羅,成就之士持明者,人間君主平凡眾,皆畏死亡生無邊。
07 . 今生無常烏雲中,死主跳動閃電舞,晝夜諸時降變雨,淋溼三地諸苗芽。
08 . 器情無常世成壞,七火一水風毁時,大海洲山所圍繞,四寶山王亦無常,
09 . 當思一切定有成,一虛空時誠修法。緣覺地眾佛子中,引導世間諸怙主,
10 . 宛如晴空中皓月,為諸星鬘所環繞,巍然朗然坦然現,亦示無常涅槃相,
11 . 無量教法珍寶日,亦漸隱沒當觀此。猶如無實芭蕉樹,幻室自身何不滅?
12 . 故定死亡然死期,死處死緣皆不定,此壽無增恒衰减,死緣眾多生緣微,
13 . 時不待我當緊迫,自即日起勤修法。四大聚合之心室,雖為動念士所飾,
14 . 亦由因緣所產生,乃壞滅性有為法,猶如舊城無常有,故當迅速修正法。
15 . 猶如赤風中油燈,剎那無常動搖性,驟然猛烈之死緣,降臨自己頭上時,
16 . 不能久住定死亡,故應當下修正法。眷屬受用與親友,美貌韶華財種姓,
17 . 皆需棄捨獨自亡,無助益者隨善惡,爾時依處唯正法,為何今不勤修持?
18 . 思維世間前後代,先前無量人已逝,如今人間多數眾,百年之內定死亡。
19 . 未來一切亦復然,且觀老幼同輩去,吾亦不離此性故,當思定死而修法。
20 . 三界地獄至有頂,無一勝過死主者,悉皆無常無實質,不可依靠如車輪。
21 . 尤其人世多損害,成多病魔之禍源,兵刃火災險地毒,野獸國王與怨敵,
22 . 以及盜賊土匪等,摧毀生命壞圓滿。縱然無有諸損害,士夫壽命亦流逝,
23 . 晝夜剎那皆變化,逐漸靠近死主域,猶如江河匯於海,或似日落於西山。
24 . 食等生緣雖圓滿,尚有如毒生苦時,數多逆緣之危害,豈能不滅諸圓滿?
25 . 是故無不成死緣,死亡處緣期不定,當棄無義欺世法,誠修死亡無常法。
26 . 此時吾得暇滿舟,正具上師竅訣槳,若不精勤渡苦海,更無較此愚痴者。
27 . 何故佛贊珍寶器,淨除諸過獲正義,若不成為自他利,則自束縛輪迴獄。
28 . 嗚呼如同教誨石,思多世人增厭離,開示不悟讀不解,明日死亡今執常,
29 . 貪著輪迴無厭心,明知我慢明懂迷,憒鬧散亂降惑雨,何時我利此等眾?
30 . 於此奉勸欲度過,過患輪迴之苦海,成就稀有妙德者,即日思維定死亡,
31 . 晝夜唯觀修無常,反覆生厭出離心。彼成現後利樂法,勇猛精進而修持,
32 . 捨今世斷我執迷,總之成就諸妙德,拔出諸過解脫因,急修法根本無常。
33 . 如是法理蒼鳴聲,發出深益教妙音,願眾散亂執常惑,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二品、壽命無常》終
01 . 如是雖獲難得身,然為剎那無常性,若詳觀察無實質,猶如水泡不可靠,
02 . 是故日日夜夜中,恒常思維定死亡。此身一切痛苦根,深重煩惱之來源,
03 . 雖著衣飾花鬘等,美味佳餚供奉之,然終無常毁壞離,為鷹狐狸豺狼食,
04 . 捨此愛淨常執心,當自今起修妙法。三界圓滿善妙主,梵天樂生千眼等,
05 . 聲譽福德威光煽,亦無勝過死主時。縱成禪定住數劫,業盡之際必死亡,
06 . 一切天人阿修羅,成就之士持明者,人間君主平凡眾,皆畏死亡生無邊。
07 . 今生無常烏雲中,死主跳動閃電舞,晝夜諸時降變雨,淋溼三地諸苗芽。
08 . 器情無常世成壞,七火一水風毁時,大海洲山所圍繞,四寶山王亦無常,
09 . 當思一切定有成,一虛空時誠修法。緣覺地眾佛子中,引導世間諸怙主,
10 . 宛如晴空中皓月,為諸星鬘所環繞,巍然朗然坦然現,亦示無常涅槃相,
11 . 無量教法珍寶日,亦漸隱沒當觀此。猶如無實芭蕉樹,幻室自身何不滅?
12 . 故定死亡然死期,死處死緣皆不定,此壽無增恒衰减,死緣眾多生緣微,
13 . 時不待我當緊迫,自即日起勤修法。四大聚合之心室,雖為動念士所飾,
14 . 亦由因緣所產生,乃壞滅性有為法,猶如舊城無常有,故當迅速修正法。
15 . 猶如赤風中油燈,剎那無常動搖性,驟然猛烈之死緣,降臨自己頭上時,
16 . 不能久住定死亡,故應當下修正法。眷屬受用與親友,美貌韶華財種姓,
17 . 皆需棄捨獨自亡,無助益者隨善惡,爾時依處唯正法,為何今不勤修持?
18 . 思維世間前後代,先前無量人已逝,如今人間多數眾,百年之內定死亡。
19 . 未來一切亦復然,且觀老幼同輩去,吾亦不離此性故,當思定死而修法。
20 . 三界地獄至有頂,無一勝過死主者,悉皆無常無實質,不可依靠如車輪。
21 . 尤其人世多損害,成多病魔之禍源,兵刃火災險地毒,野獸國王與怨敵,
22 . 以及盜賊土匪等,摧毀生命壞圓滿。縱然無有諸損害,士夫壽命亦流逝,
23 . 晝夜剎那皆變化,逐漸靠近死主域,猶如江河匯於海,或似日落於西山。
24 . 食等生緣雖圓滿,尚有如毒生苦時,數多逆緣之危害,豈能不滅諸圓滿?
25 . 是故無不成死緣,死亡處緣期不定,當棄無義欺世法,誠修死亡無常法。
26 . 此時吾得暇滿舟,正具上師竅訣槳,若不精勤渡苦海,更無較此愚痴者。
27 . 何故佛贊珍寶器,淨除諸過獲正義,若不成為自他利,則自束縛輪迴獄。
28 . 嗚呼如同教誨石,思多世人增厭離,開示不悟讀不解,明日死亡今執常,
29 . 貪著輪迴無厭心,明知我慢明懂迷,憒鬧散亂降惑雨,何時我利此等眾?
30 . 於此奉勸欲度過,過患輪迴之苦海,成就稀有妙德者,即日思維定死亡,
31 . 晝夜唯觀修無常,反覆生厭出離心。彼成現後利樂法,勇猛精進而修持,
32 . 捨今世斷我執迷,總之成就諸妙德,拔出諸過解脫因,急修法根本無常。
33 . 如是法理蒼鳴聲,發出深益教妙音,願眾散亂執常惑,疲勞心性今休息。
《大圓滿心性休息‧第二品、壽命無常》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