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加入健康俱樂部...

不管你是百合, 或是薰衣草. 薄荷......都歡迎, 為本園地增添色彩與芳香. 來吧! 話不用多, 只要有用一句就夠了. 能夠善解, 人生無煩惱. 讓自己成為解語花忘憂草吧! 萬事萬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 有了善解的心, 處處是寶藏. Tel:0970101265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如果你問「什麼是菩提心」?
通常的回答是:「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的願望與修持」。
但「成佛」這個詞具有「不二」的內涵。

因為當我們談到成佛,它意味著從某種狀態中醒來。
從什麼醒來?從沉睡中醒來 。
什麼是沉睡、無明又是什麼?
不是別的,正是二元分別。
因此所有的佛法修持,比如佈施、道德,
所有這些都必須伴隨著不二的智慧。
不二對靈性之道
這兩個問題非常重要:什麼是菩提心?

若喪失不二,它就會變成清教徒式的道。
我們已經有太多清教徒式的道了,
為什麼還要佛教呢?它只會成為額外的負擔。

不要忘記菩提心、慈心、悲心以及忍辱的不二面向也很重要。
事實上,做任何事都不應忘記不二。

你需要不二才能開展或真正擁有一條所謂的靈性之道。
因為如果你遵循一條靈性之道卻沒有不二,
這意味著你依然執迷於「目的」與「有用」這樣的概念。
理解不二很困難,因它不能被表述
不二不是我們能夠討論、言說或展示的,
充其量我們只能稍稍描述一下。

儘管它是菩提心最重要的部分,卻極難表述。
因此就情緒而言,每當我們試圖修持菩提心時,
我們最終總是緊抓著菩提心,
佛陀一遍遍地展示這些事,
甚至經書的結構都能告訴我們這些。

那部廣為流傳的佛經《金剛經》,
這是佛陀與他的親近弟子須菩提之間很長的一段對話,約有四十頁。
快結束時,佛陀開始問他的弟子:「我給了教授嗎?」這類問題,
須菩提回答:「沒有,您沒給教授。」

佛陀說:「好極了!我從來沒給過教授。」
「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金色身及種種所謂的身功德嗎?」
須菩提給了同樣的答覆:「沒有。」

所以,再一次,由於缺乏工具與方法來展示究竟真理,
這可以說是佛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了。
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首先說的是,
他發現了一種無以表達、
無法為心所想像的真理,那個真理不是主觀的;
因此,他決定留在森林之中。

但據信,希望成為佛陀弟子的帝釋天(Indra)與
大梵天(Brahma)前來請求他的教導;
他同意了,於是在鹿野苑開始傳法。
因此,理解究竟菩提心是非常困難的。
但假若沒有它,菩提心就不完整;
事實上,菩提心就欠缺了一大部分。

如果我們失去不二,
如果佛教真的是重視道德,
那麼它會變得很危險,
因為修行者的價值將會由道德高尚與正確的人來評判,
而那是非常危險的。

當然,我們使用的是一個很大的詞──道德。
但很多時候某人可能道德很高尚,但卻可能沒有慈悲心,
他們對真理可能一無所知。
而如果不瞭解真理,就不會有悲心 ,
因此道德淪為我們傲慢與自大的支柱,
道德的整個目的都將喪失。


沒有留言: